□凌云
近日,我市召开上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通报会,强调激扬精气神、决胜下半年,坚定扛好经济大市挑大梁责任。
今年以来,我市经济延续稳中向好态势,上半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6286.8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8%,增幅高于全国0.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高技术产业投资、外贸进出口等关键指标表现亮眼。然而,面对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国内需求不足等挑战,我们仍然必须以“拼”的姿态、“抢”的劲头,再奋战5个月,确保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高质量完成。
抓项目扩投资,筑牢经济增长“压舱石”是首要一环。重大项目是稳增长的“硬支撑”。我市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3.1%;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4.0%。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9.0%,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更是激增52.5%,表明产业升级动能强劲。接下来5个月,应继续发挥沿江沿海深水岸线优势,加快通州湾中国石油新材料基地、中天绿色精品钢等百亿级项目建设,确保投资持续放量。同时,抢抓国家“设备更新”政策机遇,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推动船舶海工、高端装备等优势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此外,要优化营商环境,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力争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负转正,为经济增长提供坚实支撑。
抓创新强产业,锻造高质量发展“强引擎”是不二选择。产业强则城市强。我市“十四五”规划提出打造长三角一体化沪苏通核心三角强支点城市,关键在于培育新质生产力。当前,我市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船舶海工、高端纺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已初具规模,其中船舶海工装备规模约占全国1/4,中远海运川崎等龙头企业引领智能制造潮流。接下来,应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依托长三角国创中心南通分中心、上海交大南通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平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同时,聚焦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以期在“十四五”期间能够成功培育出200家以上的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造更多“独角兽”和“瞪羚”企业,让创新成为南通经济最鲜明的标识。
抓消费拓市场,激活内需外贸“双循环”是关键一着。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外贸是开放型经济的“晴雨表”。我市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6%,家电、家具、通信器材等“以旧换新”政策拉动效应显著。接下来,应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结合“苏超”等文旅热点,培育夜间经济、数字消费等新业态,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外贸方面,我市1—4月进出口增速居全省首位,船舶出口激增566.3%。下半年全球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增加,需要未雨绸缪。一方面,巩固船舶、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出口,另一方面,支持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业态发展,优化出口退税政策,帮助企业稳订单、拓市场,把更多南通名品、外贸优品推向全国全球。同时,深化与上海口岸联动,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确保外贸增速继续领跑全省。
再战5个月,实现全年好,既需战略定力,更需战术精准。对于各地各部门来说,需紧盯全年目标任务,坚持投资、消费、进出口“三驾马车”共同发力,确保经济增速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只要全市上下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就一定能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交出一份高质量发展的优异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