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数字视听产业园
(上接01版)
渠道分发出招,降低“出海”门槛
微短剧产业下游渠道分发环节,南京企业借助AI技术这一“好帮手”,让更多优质的微短剧作品被全球观众看见。
南京炫佳科技的办公室里,工作人员演示着基于自研Kino-AIGC视听制作模型平台开发的微短剧制作软件:输入风格要求,选好音色和素材,不出一会就生成了一段微短剧片段。炫佳科技负责人秦林介绍,平台还有“一键出海”功能——能精准擦除原字幕,用AI克隆符合当地语言习惯的声音,甚至根据不同市场的文化禁忌、视觉偏好等数据优化视频内容。
助力微短剧“出海”,南京炫佳科技既研发软件,也参与平台打造。不久前,它深度参与的“中国-东盟微短剧内容平台”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第四批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发展项目库遴选入库项目》。该平台通过链接东盟十国,与国内外上百家版权商互动,为客户提供内容“出海”服务。“我们希望通过技术赋能,助力更多国产优质微短剧走向全球。”秦林说。
更多南京企业选择向环节中的痛点出击。
“目前,海外推广成本居高不下,且良性的出海生态体系尚未完善,这两大问题已成为限制微短剧实现‘走出去’目标的关键瓶颈。”智影文化CEO王群斌看着屏幕上的创作者数据,语气里满是感慨。为了破解微短剧“出海难”,他们打造了北斗智影AI创作者中心,让网络达人也能当微短剧的“海外传播者”。
这个平台的玩法灵活且新颖:网络达人可以自己挑选喜欢的微短剧,二次剪辑后发到TikTok、脸书等海外平台;平台给出专属教程——“视频2分钟左右最好,解说配音+原片的形式转化率最高;开头5秒必须抓眼球,比如先放剧情高潮;各个平台用户喜好不尽相同,聚焦年轻群体的TikTok主打爽快、锁定熟龄用户的Facebook侧重现实共鸣……”
“我们以‘达人推广+付费点播’为核心盈利链路,通过与达人合作推广剧集内容,用户通过达人链接或推荐进行付费点播后,公司从点播收益中抽取佣金,并与达人分佣。”王群斌介绍,这种模式不用给海外头部平台“交高额投流费”,而是依托KOL(关键意见领袖)与KOC(关键意见消费者)的影响力,充分挖掘他们的流量价值,以此实现更高效、更经济的海外推广。
利好举措“加力”
产业发展“添火”
众多南京微短剧企业开辟的产业链“精耕之路”,不仅让微短剧“短而不浅、微而不弱”,更让南京的文化基因、创新底气,通过“小而美”的故事,走向全国,链接世界。
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南京正拿出利好举措,为产业发展再添一把火——
秦淮区依托江苏网络文学谷打造“秦淮有戏”微短剧中心,构建“一站式”服务平台体系、设立秦淮网文谷基金,用于版权采购与产业孵化;江北新区出台《关于促进数字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打造扬子江数字视听产业园,成立AIGC视频生成技术应用实验室,构建“招商服务+产业资源调度”双平台体系;浦口区启动“剧”荟浦口·网络微短剧“登攀”计划,发布《浦口区网络微短剧发展扶持办法》,成立江苏微短剧创制中心等,打造微短剧产业闭环;建邺区依托中国(南京)游戏谷,将微短剧纳入数字文化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众多专家也纷纷为南京微短剧产业如何更好发展献计献策。
南京艺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王方曾担任微短剧《我是猎手》编剧,这让他持续关注南京微短剧产业发展态势。“在我看来,南京微短剧需要完善全链路生态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上游要组建专业团队深耕IP孵化与剧本创作,挖掘本土题材、提升内容质感;中游强化拍摄制作专业化,依托产学研合作培养技术与制作人才;下游拓展多元分发渠道,兼顾国内传播与海外拓展,形成产业闭环与规模效应。”
在扬子江网络文学评论中心执行副主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玮看来,南京可以持续深入挖掘其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将这些宝贵的文化元素巧妙融入微短剧的创作之中,打造出立意深远、制作精良的微短剧作品,呈现出一幅幅生动多彩、引人入胜的南京文化画卷。
方寸屏幕凸显“南京匠心”
从花生短剧“火眼金睛”发掘下一个爆款,到百川短剧为一个镜头反复调整的竖屏构图,再到炫佳科技、北斗智影用AI技术架起的“出海桥梁”,南京企业没有追逐短期流量的浮躁,而是把匠心藏在每一处细节里:让传统文化在剧情里“活”起来,让本土风光随镜头“走”出去,让微小的故事承载起时代的温度。
方寸屏幕间,微短剧早已不是简单的娱乐产品,而是南京文化创新的“轻骑兵”。当“精耕”成为共识,这片产业沃土上,必然会生长出更多有温度、有价值的好故事。观众能看见故事里的南京,更能爱上故事里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