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苏省药监局向南京三迭纪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迭纪”)核发了全国首张应用于3D打印技术药品生产的《药品生产许可证》。这标志着中国3D打印制药技术首次迈过“合规生产”门槛。
“3D打印”是增材制造技术的一种俗称。增材制造以数字模型为基础,通过将材料逐层堆积制造零件或实物,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制造方法。在南京,3D打印技术逐渐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并在各个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3D打印药品“南京造”
走进位于江宁高新区南京生命科技小镇的三迭纪3D打印数字化药品生产基地,看不到传统药厂流水线,取而代之的是一台台全自动、无人化、数字化的精密3D打印设备——它们能像立体画笔一样,将药物原料按设计好的结构层层堆叠,最终“画”出一片片造型特殊的药片。
“传统药片要么是整片的‘实心块’,要么是简单的分层结构,而3D打印能做出更复杂的内部结构。”三迭纪技术副总裁邓飞黄博士形象地解释,比如可以在药片中设计“释放模式程序”,让药物成分按设定速度释放,避免服药后血药浓度忽高忽低;还可以在药片中设计“定位系统”,把药片精准递送到胃、小肠、回肠、结肠等不同部位,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据介绍,该基地年产能高达3亿片,一旦启动生产,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商业化3D打印药品生产基地。
相较于传统制药工艺,3D打印技术的优势不止于此。从药物研发到生产,全程实现数字化管控,每一片药片的质量都能精准追溯;研发周期也大幅缩短,原本需要数年的制剂开发,借助3D打印技术可能只需几个月。据了解,此次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后,三迭纪名下的一款已先后完成药学研究及临床试验的3D打印药物——阿哌沙班片将于本月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提交上市申请,标志着中国3D打印药品的商业化迎来新的篇章。
南京“小巨人”
用3D打印造建筑
2025年4月,阿联酋阿布扎比的中阿产能合作示范园内,南京嘉翼精密机器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京嘉翼”)的工程师们正操控着3D打印机器人,将建筑垃圾转化为建材,在沙漠中“打印”出一片绿意盎然的公园。
“3D打印建筑的难点不在设备,而在材料。”南京嘉翼董事长李进坦言。传统建筑依赖钢筋与模板,而3D打印需直接成型混凝土构件,这对材料的强度、流动性和凝固速度提出了极高要求。
为解决这一难题,南京嘉翼与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张亚梅教授团队深度合作,成立绿色增材智造研究院,研发出以建筑固废为原料的再生混凝土材料,强度达C40以上,成本降低30%。
技术突破催生了标志性工程。2023年,南京六合区灵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落成,成为国内首个可交付使用的整体3D打印二层建筑;江北新区市民中心广场的白色圆形建筑,则以全装配式3D打印技术惊艳业界,实现“零模板、零废料”。目前,南京嘉翼的产品已覆盖公交站台、桥梁、垃圾分类站房等20多类市政设施,设备精度达头发丝的1/7,居行业领先水平。
“我们的目标是用中国标准重塑建造方式。”李进表示。2024年,南京嘉翼入选国家级第六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并主导编制了3项行业标准,推动智能建造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
助力高端制造提质增效
在南京中科煜宸激光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煜宸”)的车间,一台庞大的送粉式3D打印设备里,光束在金属上精确舞动,空气里弥漫着金属熔凝的微热气息。
中科煜宸成立于2013年,是一家专业从事激光增材制造(送粉3D打印、铺粉3D打印、增减材打印、激光修复)、智能激光加工(激光焊接自动化、水导激光)、核心器件及系列化工业软件的研发与制造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在今年9月10日举行的华南3D打印、增材制造展览会上,中科煜宸重点展示的“3C零部件、鞋模/轮胎模具的12激光铺粉3D打印解决方案”,成为现场技术交流的核心焦点。它创新性融合了高效率与高精度加工的双重优势,有效突破传统制造工艺瓶颈,为模具制造领域提供全新解决方案。
在技术成果展示区,中科煜宸带来的增减材一体化复合制造复杂形状构件、多材料3D打印构件及3C半导体等行业脆硬性材料水导激光加工等应用案例,直观展现了金属增材制造技术和水导激光加工技术在不同行业的实践价值。
展会现场,中科煜宸的展位前人潮涌动,热闹非凡。来自模具制造行业的用户表示,“中科煜宸展示的鞋模3D打印案例,在复杂结构成型精度与生产周期优化方面表现突出,为我们企业的模具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期待后续能开展合作,推动技术落地应用。”
据南京发布、苏商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