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英歌》来宁
演绎“中华战舞”
日期:09-10
被称为“中华战舞”的英歌舞,近年来火爆出圈。9月12日至13日,由广州歌舞剧院创排的原创民族舞剧《英歌》将在南京保利大剧院上演。该剧作为南京市文旅消费政府补贴剧目,获得5%补贴额度。
该剧巧妙地将传统英歌舞、非遗元素与现代舞台艺术手法相结合,不仅保留了英歌舞的原始韵味,更赋予其新的时代感和审美价值,让观众在欣赏中感受到东方艺术的独特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英歌文化与现代舞蹈巧妙融合
《英歌》的故事发生于20世纪30年代末。父亲前往南洋,杳无音信;母亲含辛茹苦抚养儿子成人。元宵夜,儿子敲击父亲留下的英歌槌,进入幻境时空,这里如梦如幻、光怪陆离。在漫天硝烟中,儿子明白了父亲胸怀的家国大义,解开了母亲毕生的心结,自己也得以感悟、成长。
剧中运用了以英歌为代表的众多潮汕文化元素,以“中华战舞”——英歌贯穿始终,承载着中华儿女为国家一往无前的志节,寄托着传承千年的民族精神。靠着这种精神的支撑,中华儿女漂洋过海,在战争时期挺身而出,在和平年代开拓进取;也因着这精神的联结,无论漂泊再远,他们心中始终怀着对故乡的眷恋,遥远的思念化作永远的乡愁,风吹不散。
除英歌外,少男少女的成年礼“出花园”、闻名遐迩的木雕、潮绣、铁枝木偶、牛肉丸、潮州油纸灯笼等,都有机融入剧情,展现了丰富、多面的潮汕文化。这些文化元素超越了地域,连接起共通的中华文明。在承载内在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上,《英歌》独辟蹊径,借当代青年凭英歌棒“穿越时空”的故事,揭开往事谜团。
编剧罗周介绍道,该剧通过青年的内心感受,将之创造、转化为独特的英歌世界。这个世界充斥着来自民族、宗族、亲人、爱人的炽烈情感,血火交织的战场展现出神圣、庄严的文化气象。不但叙述了历史,更直指中华精神。
该剧以独特的艺术视角深入挖掘了本土文化元素,将传统英歌文化与现代舞蹈语汇巧妙融合,其富有张力的表演形式吸引了众多舞蹈爱好者和艺术追求者的目光。
大咖加盟助力传统文化传播
《英歌》由国内一流创作团队精心打造,由史前进担任艺术总监,张毅担任制作人,钱鑫、王思思担任总编导,罗周担任编剧,聚集辛竹、刘科栋、任冬生、阳东霖、刘双琛、王岩等行业大咖强势加盟,吴淼、董文杰作执行编导,力求打造全新样式的英歌题材作品,完美诠释以英歌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
创排期间,主创团队走访潮汕乡镇村落,邀请普宁英歌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来发、甲子英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林炳光、潮阳凤岗英歌队等对演员们进行系统集训。“我们跟着四支不同的英歌队学习了将近两年。老师们都很淳朴,他们不会像学院派老师们那样用语言精准表达,而是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向你演示。”演员庞冠宇和伙伴们就快板、中板、慢板三种不同流派风格的英歌进行了系统地学习。“在跟他们的接触中,我对人物的理解慢慢埋下了一颗种子,为在剧中饰演角色提供了方向。”
此外,主创团队还通过匠心独运的舞美灯光、色彩鲜明华丽的服饰、独特的脸谱妆容以及极具辨识度的音乐,共同构成了独树一帜的舞台风格,让观众仿佛置身在充满神秘色彩的艺术幻境中,既燃又飒。
总编导钱鑫表示,此次《英歌》在创作上没有走一个线性叙事的结构,它是由多维度的一个空间叙事所构成的,回归了它舞蹈本身的一种形式,带给人更多的是一种感受、一种情感的冲击。
艺术总监史前进介绍,剧中既有热血沸腾的群英会战、英歌群舞等场面,展现出英歌舞的豪迈之气;也有细腻动人的双人舞、独舞段落,刻画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刚柔并济,引人入胜。
舞台艺术再造
传统非遗生命力
舞剧《英歌》,是广州歌舞剧院推出的“广东传统文化三部曲”的第三部,此前两部是由同一主创团队所创作的颇具口碑的舞剧《醒·狮》与《龙·舟》。广州歌舞剧院以舞剧形式对潮汕英歌进行创新性呈现,既保留了英歌的核心文化元素与精神内涵,又通过现代舞台艺术手段对其进行重新包装与演绎,使其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从而让古老的英歌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让潮汕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文化浪潮中得以传承延续并不断拓展影响力。
广州歌舞剧院总经理、舞剧《英歌》制作人张毅称,文艺作品是院团的立团之本,“本着传承与创新、包容与发展的理念,我们一直在寻找一条道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的审美结合起来。让作品能够跨越国界,走向世界。”
艺术总监史前进称,英歌舞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去年12月,《英歌》在广州大剧院开启全球公演,首场门票3小时就售罄。今年2月开始,《英歌》陆续在全国巡演,先后走到泉州、杭州、上海等地,不少粉丝甚至表示,“打飞的”也要去看。在他看来,《英歌》爆火背后,既是年轻一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热爱与传承的一种方式,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能够唤起血液里的灵魂共鸣。
据《现代快报》
《南方都市报》《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