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商报

南京造机器人
“更懂老人”

日期:09-05
字号:
版面:第A05版:观察       上一篇    下一篇

  南京企业纷纷推出更智能、交互性更强且富有人文关怀的养老机器人,为老年人提供贴心陪伴与专业照护

  近日,江苏集萃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集萃智造”)牵头的“智能陪护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项目,成功入选国家级养老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项目,也是南京市唯一入选项目。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预计2050年全球60岁以上人口数量将达21亿,其中包括4.26亿80岁以上的老年人。巨大的市场前景,让宁企纷纷“下场”,在养老机器人领域持续发力。从实时监测到预测管理,从生活辅助到情感陪护,它们将产品深度融入养老场景,让养老服务更加智慧。

  能聊天会护理,陪伴更贴心

  据了解,集萃智造的智能陪护机器人项目,聚焦老年人日常护理、健康监测、情感陪伴等核心需求,通过AI、物联网、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为智慧养老提供高效、温暖的解决方案。

  “我们的智能陪护机器人采用半人形轮式底盘结构,在保持亲和外观的同时确保运行稳定性。配备专业的健康监测系统,实时监测老人身体状况,遇突发情况可立即预警。此外,内置丰富的娱乐功能模块,可进行歌舞表演、趣味聊天、故事讲述等多样化互动,为老人带来欢乐时光,让陪伴更有温度。”集萃智造相关负责人介绍。

  集萃智造陪护机器人不仅具备拟人化安全设计、全场景交互体验、温情娱乐陪伴、智能健康守护、多场景灵活适配等核心优势,还深度应用具身智能这一前沿技术,打造出真正具备自主学习、动态适应、人机共融能力的智能陪护机器人。

  “我们通过低成本遥操作平台+多模态传感器,让机器人能够观察并模仿护理人员的动作,快速掌握喂药辅助、物品递送、轻扶起身等精细化服务技能。”集萃智造相关负责人举例说,机器人可以通过模仿人类护工的轻柔动作,学会如何安全地帮助老人从床上坐起,避免因力度不当造成不适。这种“手把手”式的学习方式,让机器人不仅能高效执行任务,还能适应不同老人的个性化需求。

  养老场景复杂多变,老人需求时刻不同。集萃智造采用强化学习算法,使机器人能够在实际交互中不断试错、调整策略,最终找到最优服务方案。

  “在防跌倒监测场景方面,机器人能通过长期观察老人的步态和活动习惯,提前预测风险并主动提供支撑。”集萃智造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个性化陪伴场景方面,机器人能根据老人的情绪反馈(如语音语调、表情变化)动态调整聊天内容或娱乐活动,让陪伴更贴心。

  “此次入选国家级试点项目,是对集萃智造技术实力与创新能力的充分肯定。”集萃智造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将继续深耕智能养老领域,推动机器人技术与养老服务的深度融合,进一步优化半人形机器人功能,提升智能化水平,为更多老年人提供贴心陪伴与专业照护。

  助下肢功能障碍者无碍出行

  今年年初,南京康尼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尼智能”)的适配团队来到苏州市吴中区临湖镇,为86岁翁老先生量身打造一套无障碍出行方案。

  翁老先生两年前因脑梗导致下肢功能减弱,日常需依靠四点式单拐行走,但居住地附近台阶遍布,这些障碍让他遇到行动难题,外出更成了奢望。

  “通过入户调研和不间断地线上沟通,我们锁定了翁老先生的核心需求,适配了Kmini-B多功能舒适型电动轮椅,并量身定制了适配方案,破局‘台阶迷宫’。”康尼智能适配团队成员介绍。

  现场搭建坡道系统、教学轮椅越障技巧……在适配团队现场指导下,翁老先生独立完成从入户到餐厅的全动线测试。“终于能自己到院子里晒太阳了!”翁老先生笑着对团队成员说。

  康尼智能研发的助行康复机器人为下肢功能障碍的人群带来福音,成功入选工信部机器人应用优秀场景名单。其中,产品适配服务是一大亮点,无论是座椅尺寸、颜色款式,还是功能配置,都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让每一位使用者都能享受到最适合自己的产品。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群体在感知、体力和认知等方面,将不同程度地出现功能衰减甚至失能。养老机器人不仅可以减轻社会和家庭对老年人的照料负担,还可以让老年人的居家生活质量更高。

  人机自然交互让科技更有温度

  在4月15日举办的第二届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大会上,南京企业亿嘉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亿嘉和”)凭借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快速布局荣获2025年度人形机器人场景开拓奖。

  亿嘉和董事、副总经理(轮值CEO)郝俊华介绍,公司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将全面聚焦于高端康养与家居场景。其中,在高端医疗康养领域,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能够提供陪伴、健康监测、个性化健康建议等服务,同时具备跌倒检测与紧急呼救功能,全方位保障老年人的安全与健康。而在家居场景中,机器人则能通过分析用户行为,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如老人与儿童的看护、家务管理等有效减轻家庭负担,提升生活质量。

  与生产线上的“机器工人”不同的是,立足家居的养老机器人还需要一副“好看的皮囊”,也容易被人接受、实现人机自然交互。

  亿嘉和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搭载了业界顶尖的“智能小脑控制器”和“仿生触感皮肤”的技术,“智能小脑控制器的动态平衡算法可让机器人在斜坡、碎石等复杂地形中保持稳定。”郝俊华介绍。而仿生触感皮肤技术则通过多模态传感阵列实现毫米级压力感知,让机器人具备更强的与人交互能力,如准确识别与老人握手的握力强度,自适应调整搀扶力度能够轻柔搀扶老人,甚至能通过衣物材质判断清洁方式等。

  目前,亿嘉和正全面发力具身智能新赛道,持续优化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的运动控制与交互能力,目标是在2027年前将养老场景服务成本降低60%。

  养老机器人产业迎来巨大发展机遇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全力助推养老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2023年,《“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倡导推动机器人融入养老服务的不同场景与关键领域。2024年,《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提出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服务机器人等智能设备在养老场景的集成应用。2025年2月,由中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IEC63310《互联家庭环境下使用的主动辅助生活机器人性能准则》),将引领全球养老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

  深圳市养老服务发展促进会会长倪赤丹认为,当前养老机器人在一些关键技术上还需要进一步突破,但可以预见未来的发展会呈现三大趋势:一是功能更加专业化,比如针对护理程度不同的老年人开发专用机型,替代护理员的重复性工作;二是服务更加人性化,通过情感计算等技术,提升交互体验,比如提供老年娱乐类的机器人,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三是系统更加集成化,与智能家居、远程医疗等平台无缝对接,为老年人提供远程照护服务。

  尽管养老机器人在技术、成本及社会接受度等方面还面临诸多挑战,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更智能、交互性更强且富有人文关怀的智慧养老设备,有望助力老年人跨越曾经的“数字鸿沟”,从最初的不会用,逐步转变为放心用。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预测,陪伴型机器人有望在3年左右进入家庭,而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专业护理服务的机器人,大约5年后可走入家庭。

  集萃制造智能陪护机器人

  康尼智能电动轮椅

  亿嘉和具身智能机器人

  据南京发布、《南京日报》《中国社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