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科技元素不仅在文旅体验项目当中,更在逐渐应用到旅途中的智能停车、快速入园、便捷游览等诸多环节
大众旅游时代,旅游市场需求日益呈现百花齐放、丰富多元的特点。全省文旅资源普查数据显示,江苏80%的文旅资源是人文资源,如何增强人文资源的吸引力,让游客从“走马观花”到“全情投入”,从而将人文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科技赋能给出了答案。
活化资源
焕新文旅场景
在不久前举办的“智游江苏慧启未来”全省智慧旅游推进交流活动中,2025年江苏省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优秀案例名单正式发布,18个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充分展示了科技为人文资源带来的场景焕新。
作为入选2025年全省沉浸式体验新空间的优秀案例,“今夜梁宵”江南古运河夜游与惠山古镇“知音映月里”沉浸式光影夜游,带领游客在风雅江南的极致韵味中,感受数字技术对旅游景区度假区赋能升级带来的巨大转变与全新体验。徐州云龙湖景区《彭城风华》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则创新打造“湖泊剧场”,采用“行浸式表演+沉浸式观演”全新方式,融合声光电等科技,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剧情参与者,全身心感受“人在船中坐、船在戏中行”的悠然体验。
随着前沿科技在展览中的应用日益成熟,展陈的趣味性不断提升。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标志性项目,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以下简称“中运博”)通过融合实体展陈和数字沉浸,活态化展示大运河百舸千帆的胜景。今年5月,中运博以“流动的大运河”为主题,通过数字化光影技术让总长135米、高3米的《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活”起来,让观众真切感受到2500年来的运河脉动。
今年7月,中运博再次延伸博物馆边界,推出国内首个博物馆原创游戏化VR大空间项目——“运河奇境”VR大空间沉浸式体验探索展。展览依托大运河千年历史文化底蕴,将科技作为创新手段,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大型沉浸式体验环境,让大众摆脱束缚,全身心地沉浸在虚拟环境中,在自由移动中深度体验运河魅力。
数智相伴
升级文旅体验
在江苏,科技元素不仅在文旅体验项目当中,更在逐渐应用到旅途中的智能停车、快速入园、便捷游览等诸多环节。江苏不断加快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优化升级各级各类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形成个性化行程规划、智慧导航分流、数字人导览导游等智能服务,同时加快推出智慧适老化、行李直递、便捷支付等更多智能化服务,以更加智能便利的旅游服务推动“说走就走的旅行”走进更多百姓生活。
游船项目是南京玄武湖景区重要营收项目,但以往游客租船、还船需要与工作人员面对面,遇到游客多排队时,排队时间该如何计算?为解决这一游客关注的问题,景区通过阿里云物联网技术及设备智能改造等操作,推出智慧游船项目,实现游客自助式消费游玩,游客从扫码付款、一键开锁、上船游玩,到还船和退还押金,游览的全过程只需一部手机,便可自行操作完成,时间、费用都更透明了。同时,玄武湖景区还推出自动驾驶观光车(以下简称“观光车”)。在自主巡游模式下,观光车会在规划线路上行驶,招手即停,游客扫描观光车的二维码便可使用。同时,游客还可通过小程序发出租车指令,后台会根据游客的定位安排最近的观光车自主行驶到顾客身边,变“人找车”为“车找人”。
无锡惠山古镇景区则推出了全景智控项目,旨在构建景区数据底座,通过数字孪生平台对古镇核心区域进行精细三维建模,整合静态地理信息与动态数据(设施状态、监控、客流等),以空间经纬呈现助力管理运营与游客体验提升。此外,景区还推出了交旅协同项目实现景区与交管等部门数据共享,联通客流、车流及周边路况,依托智慧交通算法与流量预测模型构建应急协同体系,以解决外围拥堵,提升出行体验与交通承载力。
用好数据 促进线下消费
数据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生产要素之一。而随着大数据、5G、人工智能、AR/VR等技术兴起,小红书、抖音等新媒体成为游客行前向导,如何用好数据,充分发挥线上交流互动、引客聚客、精准推送等优势,引导线上用户转化为线下消费成为江苏景区的重要课题。
以无锡拈花湾景区为例,今年春节,拈花湾景区发布的拈花塔元宇宙虚实相生的AI视频火了,发布24小时内转发量突破10万次、点赞突破10万。视频走红后,迅速为拈花湾景区带来了一波流量潮。数据显示,春节黄金周期间,景区客流同比增长35%。为了将线上热度转化为线下体验,拈花湾景区快速响应,快速推进AI塔的实体化落地,同步优化景区服务承接能力,以及VR导览、智能语音解说等数字化服务。实现了艺术、光影、无人机与烟花协同的AI塔进入常态化运营后,更是为景区带来了流量与口碑的双增长。
去年年底,南京牛首山文化旅游区对景区智慧旅游系统进行了优化升级。其中,牛首山智慧旅游大数据中心为重点升级内容,具体包括将景区客流、统计景区消费、完善运营管理等功能整合进景管通系统,及时获得散客、团队客流分析,门票、二次消费营业额统计,车辆运营、停车分析、投诉建议等数据。这一做法正充分激活并共享数据资源,继而激发“数据+”的乘数效应,形成“数据汇聚-清洗-挖掘-共享”全流程治理模式。
据交汇点、《南京日报》、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