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商报

老菜场悄然酝酿“空间换装”

日期:09-03
字号:
版面:第A04版:南京文旅消费       上一篇    下一篇

  曾经杂乱拥挤的老菜场旧貌换新颜,成为邻里生活中心甚至游客打卡必选地,不仅装满了柴米油盐,也盛着生活百态,飘着文化香气

  面对线下便民菜店、果蔬超市和线上电商平台、社区团购日益激烈的竞争,不少传统菜市场走到了转型关口。最近,南京多个老菜场正悄然酝酿一场“空间换装”,它们不只做卖菜这一件事情,而是试图用一杯咖啡的温度、一顿火锅的热气,找回人间烟火。

  业态焕新  老菜场变身社区生活中心

  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光华门菜市场,是许多“老南京”的集体记忆。2015年完成首轮改造后,环境有所改观,但如今它又面临新一轮升级。

  最新改造方案显示,未来这里的一楼将变身奶茶店、咖啡店与代炒厨房;二楼保留传统菜市场蔬果鱼肉供应;三楼拟引入主理人火锅和网红餐食。这一轮菜市场的焕新改造始于8月初,计划在重阳佳节前夕重装营业。

  家住光华东街的居民王先生表示,这里地处主城核心黄金地段,菜场附近有光华东街、蓝旗街、御道街,周边有中小学以及多个住宅小区,常住人口10万多人。

  在光华门菜场,粉绿色围挡上写着:“未来,它是菜场,又不是菜场”“我拆围挡那天,就是你拆礼物的那天”等有趣的宣传语,透出一种神秘感。

  场景重构  让“慢停留”取代“快路过”

  作为南京农贸市场的“顶流”,科巷菜市场陪伴南京人走过了几十年的岁月。今年,这个承载着“老南京”记忆的菜场又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软文化微更新”,让市民和游客在买菜的寻常日子里收获满满的文化惊喜与情感共鸣。

  中午12时,科巷新市集菜场入口的手扶电梯上,游客钱小姐举起手机,拍下两侧墙上的“南京菜谱”。“南京的玉米叫‘包卢’、河蚌叫‘歪歪’,真有意思。”钱小姐来自河北,在社交媒体上刷到“南京科巷很好逛”的帖子,专门来打卡,“菜市场很有南京特色,确实值得一来。”

  二楼菜场摊位区新增的吊缦展示板上,“拒绝‘椒’虑”“何以解忧,唯有吃肉”等谐音梗标语,为菜场添了几分巧思与趣味,让前来买菜的市民会心一笑。“椒”踏实地、活得“茄”意、“柿柿”如意、人生百事“茄”而不舍……这些藏在瓜果蔬菜间的生活哲学,让原本单调的买菜日常多了不少情绪体验。

  扎根科巷6年的商户亢军表示,他真切感受到了科巷更新升级带来的变化。菜场更新后,小店不仅拥有周边居民较为稳定的客流,在周末、节假日也有很多游客来品尝打卡。

  “我们对科巷的文化家底做了两年多的调研,就是希望通过文化赋能的方式,把历史文化延续下来,转化为可利用的文旅价值。”本次科巷微更新的设计团队负责人表示。

  无独有偶,热河南路盐仓桥高架下的麦德龙超市原址,也将变身曼度·乐福里,其中升级版菜场是重头戏。这里的菜场将引进MANNER咖啡、来伊份、库迪咖啡、菜手食堂、华为等商户,构建“日常所需下楼即得”的生活网络,让空间模糊消费与生活的边界,成为买菜后街坊叙旧的角落、带娃时分享日常的小憩区、年轻人下班放空的松弛地,让“慢停留”取代“快路过”。

  未来趋势  以“垂直分层+业态混搭”实现空间升级

  不可否认的是,如今生鲜电商的便捷与效率重塑了都市人的消费习惯:如盒马30分钟送达,叮咚买菜送上门,山姆的批量采购模式锁定中产家庭,传统菜市场在“快”和“省”的维度上难以与之抗衡。

  “电商再快,给不了逛菜场时的那份人情味、体验感和即时满足感。关键在于,如何将菜市场的线下优势转化为不可替代的体验。”知名互联网专家、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评论员郭涛表示,南京菜市场的“空间换装”是传统业态应对消费升级的关键突围,其转型路径兼具场景创新价值与社区服务重构意义。面对生鲜电商冲击,传统菜市场单一功能已难以满足消费者对体验感+便利性、“既要又要,我还要”的复合需求。

  据了解,未来的光华门菜市场有意通过“垂直分层+业态混搭”模式实现空间升级:既坚守传统菜场的“烟火气”内核,又引入奶茶、咖啡等轻餐饮业态吸引年轻客群,顶层布局主理人餐饮业态,形成“晨间采购+午间餐饮+夜间休闲”的全时段消费闭环,显著提升了空间坪效与用户黏性。郭涛表示,这一改造本质是对“15分钟社区生活圈”政策的精准落地,通过功能叠加将菜市场从单一交易场所转变为社区社交节点,强化了其公共空间属性。但值得提醒的是,在招商过程中,要避免过度商业化可能稀释的“烟火气本质”,转型必须保留平价菜摊位等民生基本盘。同时,运营方需通过统一供应链管理、动线优化等精细化手段控制成本,避免租金上涨导致商户经营压力加剧。若能在场景创新与民生保障间形成动态平衡,有望成为城市更新中“有温度的商业标杆”,为全国同类业态升级提供参考路径。

  据《扬子晚报》《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