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金价持续上涨。9月2日,现货黄金价格突破3500美元/盎司,再创历史新高。当天,国内各大珠宝品牌黄金足金饰品每克价格集体超过了1010元人民币。
当黄金的价格让刚入职场的年轻人望而却步时,博物馆文创柜台里的黄金文创产品受到了当下年轻消费者的青睐。它们价格多在几十到几百元区间,凭借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时尚设计,成为年轻人的“心头好”,多个产品频频出现断货现象。
南京博物院黄金文创爆款频出
作为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南京博物院推出的黄金文创产品兼顾不同消费群体,从高价足金到平价镀金,均有爆款。
在南京博物院特展馆的文创店,琳琅满目的首饰柜台是游客的必停之处。其中既有仿照南博馆藏唐代三彩陶双鱼瓶的足金挂坠,也有仿“镇馆之宝”金蝉玉叶的足金和田玉挂坠。但这些饰品的价格较高,从千元至万元不等。
据店员介绍,一款造型灵感来自特展馆建筑外观,形似玉琮的足金和田玉挂坠,以599元的价格优势成为店内的持续热销款。
在小红书上,南京博物院的“广陵王玺”系列备受推崇。该系列推出了价格分别为1999元和2199元的足金手链,为了满足更广阔的市场需求,还推出了价格亲民的299元金包银手链版本,以及售价58元的同款印章吊坠和128元的1:1复刻印章摆件,实现了“丰俭由人”,让每位消费者都能找到心仪的“金”文创。
在南京市博物馆的文创店,游客们也会被一系列“金光闪闪”的冰箱贴吸引。其中,一款如意形冰箱贴备受欢迎,不少人将其拿到灯下细细观赏。
这是仿照明代功臣沐斌夫人梅氏墓出土的一套嵌宝石金头面中“挑心”造型而做的冰箱贴,中心为菊花金托,花心镶嵌着红宝石,周围宝石叠绕。南京市博物馆依据挑心造型以及头面中的钗簪,还制作了项链、耳钉、手链等各种金包银与镀金饰品,价格在300至600元不等。
各地博物馆文创首饰热度高涨
放眼全国,博物馆黄金文创产品的热度已经显现。它们大多是从馆藏文物中获得创意灵感,如展览同款的戒指、项链和手镯等。卖的大多不是纯金,而是铜镀金或者其他材质,即便这样也经常售罄。
以中国国家博物馆为例,其推出的文创产品“李静训项链”,仿自隋代9岁女孩李静训墓中由二十八个金质球形链珠组成的嵌珍珠宝石金项链,既可以佩戴,又可以当冰箱贴,采用锌合金材质,售价仅146元。这款项链以其背后动人的故事和设计,上架不到三个月,便已售出超过4000件,超1万人加购。
此外,中国国家博物馆还推出了花形戒指、黄金蛇系列首饰、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凤羽鎏彩耳饰等多款文创首饰,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
而故宫博物院黄金发饰热销第一名是“有凤来仪凤凰发簪”,它以故宫藏明万历点翠嵌珠石金龙凤冠为灵感,采用铜镀18K黄金材质,镶嵌玛瑙、锆石,凤凰衔着珠宝流苏的造型灵动璀璨。目前,它的销量已超过8000件,有着4000多条评价,超2万人加购。
苏州博物馆推出“吴王夫差剑”系列饰品,该系列手镯与某奢侈品牌手镯风格相似,但售价仅需199元,不足前者的1%,几度卖断了货;扬州博物馆推出“萧皇后凤冠”系列戒指,以18K镀金复刻凤冠上的珍珠与宝石造型,128元的定价成为不少职场新人的通勤首选……这些饰品的设计均源自博物馆镇馆之宝,每一件都自带“历史背书”。
把历史“戴”在身上把博物馆“带”进生活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这股博物馆“黄金文创热”是年轻人文化消费升级与博物馆文创创新共振的结果,与年轻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解读与情感归属、在社交媒体时代展示个性品位的社交需求、对产品情绪价值的追求、博物馆运营理念的创新与开放合作等多重因素密切相关。
《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报告(2024)》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博物馆文创产品销售收入34.28亿元,同比增长63.7%。越来越多承载厚重历史的文创产品翻新花样,成为消费市场亮色;博物馆也以开放姿态与企业跨界合作,让文化与创意深度融合,实现文化价值与商业利益的共生。
国博(北京)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廖飞把博物馆黄金文创产品爆火的原因概括为:“始于颜值、忠于文化、久于热爱。”在他看来,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一枚戒指、一条项链,更是一段“可携带的历史”。
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黄任勇则认为,博物馆饰品小巧精致,蕴含深厚历史文化,承载着民族情感,是年轻人解读、记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形式,在社交媒体盛行的时代,年轻人乐于通过分享文创产品展示个性与品位,购买文创产品更多是为了收获快乐与满足感。他建议,相关从业者应加强对博物馆文物的有序开发,注重创意与传播,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借助文创产品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绽放光彩。
据《南京晨报》《精神文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