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工作站走访“专精特新”企业
博士工作站调研南京机器人企业
博士工作站团队部分成员
南京文化人才系列报道
本期南京文化人才资助项目
高成长企业研究博士工作站
聚博士才思
燃产业星火
高成长企业研究博士工作站成员扎根产业沃土,以学术之光照亮实践征途,在服务企业与城市发展中实现研究价值与育人使命
本报记者芮天舒
近年来,以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为代表的高成长企业,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20年7月,作为南京文化人才资助项目立项的高成长企业研究博士工作站(以下简称“博士工作站”)在南京市社会科学院挂牌成立。“这些年,我们始终探索并回答一个关键命题——如何让学术研究成为点燃产业星火的强大引擎?”项目负责人、南京市社科院研究员郑琼洁认为,答案就在“将学术成果深度融入产业实践、推动政策与企业需求紧密对接”的不懈探索中。
5年来,博士工作站坚持“制度立站”“研究兴站”“人才强站”理念,实施“一十百千万”工程,会聚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的30多名博士,共同为高成长企业研究贡献智慧与力量。
实地调研
感知企业发展脉搏
这两年,博士工作站持续聚焦“硬科技”领域,精准洞察南京重点产业创新发展中的新趋势与新挑战。
“我们曾在调研一家精密企业时,发现‘卡脖子’的不仅源于技术瓶颈,更在于产业链协同的断层。这促使我们将研究视角转向‘专精特新’培育等研究领域。”郑琼洁带领博士工作站成员组成调研团队,奔赴南京多家“专精特新”企业摸底。
在调研一家大数据科技企业时,团队深入了解了其“人工智能赋能钢材新材料设计”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实践。这样的实地调研拓宽了博士工作站成员的研究视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不能仅仅‘从文献到文献’‘从理论到理论’,好的社会科学研究需要和真实的经济社会运行结合起来,博士工作站给我们搭建了一座深入实践空间、把握现实逻辑、倾听真实声音的坚实桥梁。”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姜卫民说。
“传统的‘一次性’调研难以捕捉企业成长中的细微变化、真实挑战和策略动态。我们需要一个能持续感知企业‘脉搏’的窗口,进行长期、动态、深入地跟踪研究。”为此,郑琼洁还根据不同的研究课题,在多家企业设立“研究观测点”,构建南京高成长企业真实生态的长期动态数据库和案例库。
基于对高成长企业的持续观察,博士工作站团队成员产出了丰硕成果,包括《“专精特新”生机蓬勃量质齐升尚需加力》等多篇资政文章,在核心期刊发表《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进入快车道》等众多学术论文,出版《“专精特新”企业成长之道》等6本年度系列专著,持续为高成长企业发展贡献前沿理论成果。
出谋划策
助力产业蓬勃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飞速发展,具身机器人作为前沿科技领域的重要分支,正在成为推动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今年博士工作站深入剖析长三角地区具身机器人产业链的现状,探究各环节之间的协同机制,为解决现存问题出谋划策。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家企业在技术转化环节存在‘实验室成果与产业需求脱节’‘中试阶段资源匹配不足’等问题。”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黄婷婷介绍,经过现场讨论,博士工作站提出“建立校企联合中试基地”“推动产业链企业技术需求清单与科研机构攻关清单精准对接”等建议,为破解产学研“最后一公里”难题提供了决策参考。
事后企业反馈:“博士工作站带来的不仅是切实可行的方案,也为我们增添了敢闯敢试的信心与勇气!”
“如果说企业发展需要量身定制的指导,那么产业跃升则需要政策举措的推动。”郑琼洁带领团队成员,在调研基础上形成了《长三角城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特征与南京发展路径研究》等多篇内参,为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瞻性的战略思考与实践建议。
集中资源攻克“卡脖子”环节,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建设多场景融合的公共测试验证平台,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和风险;设立专项产业基金,支持早期技术转化……在郑琼洁眼中,博士工作站的一项项建议,不仅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也为产业蓬勃发展保驾护航。
人才培育
共筑研究“创新雨林”
博士工作站在做好理论研究、资政建言的同时,也积极开展人才培育工作,共筑“创新雨林”。
博士工作站成为国内外高校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广大学子提供丰富的实习和调研机会,助力培养更多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今年7月,博士工作站带领南京高校的多位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赴长三角地区开展暑期实践。他们深入园区、企业一线,精准梳理凝练其技术需求和转型升级的痛点,形成“需求清单”;走进高校实验室,挖掘有潜力的科技成果,用产业语言解读其应用价值和市场前景,形成“成果清单”;举办小规模、垂直领域的“技术相亲会”,促进供需双方高效对接。
“博士工作站锻炼了我们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我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理论研究的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来自南京大学的本科生杨景茜如是说。
从“把脉问诊”到“深度赋能”,博士工作站始终与时代同频、与企业共振。“我们希望继续扎根产业沃土,以学术之光照亮实践征途,在服务企业与城市发展中实现研究价值与育人使命,书写更多学术赋能产业、创新驱动未来的新篇章。”郑琼洁说。
博士工作站在做好理论研究、资政建言的同时,也积极开展人才培育工作,共筑“创新雨林”。
博士工作站成为国内外高校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广大学子提供丰富的实习和调研机会,助力培养更多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今年7月,博士工作站带领南京高校的多位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赴长三角地区开展暑期实践。他们深入园区、企业一线,精准梳理凝练其技术需求和转型升级的痛点,形成“需求清单”;走进高校实验室,挖掘有潜力的科技成果,用产业语言解读其应用价值和市场前景,形成“成果清单”;举办小规模、垂直领域的“技术相亲会”,促进供需双方高效对接。
“博士工作站锻炼了我们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我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理论研究的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来自南京大学的本科生杨景茜如是说。
从“把脉问诊”到“深度赋能”,博士工作站始终与时代同频、与企业共振。“我们希望继续扎根产业沃土,以学术之光照亮实践征途,在服务企业与城市发展中实现研究价值与育人使命,书写更多学术赋能产业、创新驱动未来的新篇章。”郑琼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