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消费市场被一股“情绪”力量点燃。从上海动漫嘉年华吸引40万年轻人引爆二次元消费,到暑期档影视IP衍生品屡屡售罄,以情感共鸣、兴趣满足为核心的“情绪经济”正从消费新现象跃升为驱动增长的新引擎。
专家和相关报告指出,年轻消费群体对“悦己”和“价值认同”的追求,正催生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预计2025年中国“情绪消费”规模将突破2万亿元。
情绪带动消费市场活力迸发
7月11日至13日,BiliBiliWorld2025在位于上海的国家会展中心举行,短短三天,这场动漫展吸引40万人次到访,刷新多项“次元”纪录。展会期间,167家全球展商、近800台“痛车”、超3万名角色扮演者,以及来自2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40万人次参展,较2024年同期增加了15万人次。凭护照购票的用户数占比也首次达到13%。
大批年轻人因为动漫展奔赴上海,带动机票、火车票、酒店等旅游订单激增以外,二次元文化也正突破“次元壁”,有效激活了当地吃喝玩乐消费。美团旅行数据显示,动漫展举办当周,上海文旅预订增速环比上涨35%,各地来沪机票预订量同比上涨近50%。
今年8月,国产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以“黑马”之姿杀进了暑期档。截至8月14日15时,《浪浪山小妖怪》已斩获票房7.38亿元,超过《大鱼海棠》,登顶中国影史国产二维动画电影票房冠军。
比票房成绩更引人注目的是,不少观众受到电影情节和角色吸引,在情绪的驱动下纷纷购买联名文创产品。在线上,上美影天猫旗舰店多款毛绒玩具、挂件、抱枕、冰箱贴已显示“缺货”;在线下,上海联和院线旗下品牌体验旗舰店内,《浪浪山小妖怪》与高端布艺玩偶品牌“问童子”联名的毛绒玩偶系列屡次售罄。据猫眼研究院数据,2025年暑期档衍生品收入同比增长120%,其中《浪浪山小妖怪》贡献了近30%。
“耷拉着耳朵,手里还攥着没插完的羽毛箭,挂包上走路都像在叹气,像极了周一赶早班车的我本人。”有网友这样描述自己购入的小妖怪挂件。
在物质需求愈发充盈的当下,消费者更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作为文化符号延伸的影视IP衍生品,恰恰成了年轻人的情感投射载体,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刚需。正如《浪浪山小妖怪》中,小妖怪们揣着逃离浪浪山的执念,笨拙地假扮唐僧师徒西行,一路上跌跌撞撞却始终揣着对远方的向往。银幕前的观众总能在这些小妖怪身上照见自己的影子,与角色共情共鸣。于是,购买IP衍生品已然成为观众的“情绪出口”。
正如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留下这样的感慨:“带一只小妖怪在身边,好像就多了个一起吐槽打工日常的搭子,它陪我挤地铁,我陪它等‘山那边的风’来。”
“破圈”增长催生2万亿蓝海
“情绪经济”走热的背后,是年轻消费者成为新一代的消费主力,他们更愿意为了“悦己”“兴趣”买单。
得物App相关负责人表示,“Z世代”消费呈现两大特征:一是消费升级,愿为优质品牌买单;二是价值认同,热衷契合自身审美、理念的产品。“‘情绪经济’的核心驱动力正是年轻一代强烈的‘悦己’和‘兴趣’消费意愿。”
这种消费趋势最直观的表现之一,便是潮玩市场的爆发。其中,泡泡玛特LABUBU成为现象级IP,在“什么值得买”平台,6月销售额同比激增315.2%。天猫“618”期间,玩具潮玩行业6个品牌销售额破亿元,“谷圈”(动漫周边纪念品)诞生十余个千万元级单品。上半年,得物App整体潮玩品类销售额同比增长310%,其中,盲盒类产品同比增长超1000%,解压类玩具增长900%。
艾媒咨询报告指出,随着文化消费水平的提升和市场需求的扩大,全球动漫IP特色化趋势明显,并逐渐衍生出“谷子经济”等产业。中国动漫头部企业纷纷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打造全产业链动漫经济。2025年中国泛二次元周边市场规模预计达6521亿元,2029年有望达8344亿元。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近五年间,潮玩经济相关企业的注册数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截至目前,我国现存在业、存续状态的潮玩经济相关企业超5.5万家。其中,2025年上半年新增注册相关企业7500余家,同比去年上半年增长16.6%。
此外,情绪价值赋能传统产业创新。如凤凰自行车抓住年轻人户外骑行热情,在得物App独家首发新品酷飞公路车,销量同比暴增近9倍,新增用户中“95后”占比达65%。
“什么值得买”电商营销负责人张宇昂表示,情绪价值的爆发成为消费市场重要的增长点。“能够精准捕捉社会情绪、贴合时代氛围,并为消费者带来情感共鸣与社交认同感的兴趣类商品,在内容传播中快速突围,打开增长新蓝海。”
FutureMarketing发布的《情绪消费崛起:2025年市场格局与未来走向》指出,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以及企业营销策略的创新,推动了“情绪消费”市场的发展。2013年以来,“情绪消费”相关产业年均复合增长率12%,预计2025年中国市场规模将突破2万亿元。
融合创新把握“情绪经济”市场机遇
对于“情绪经济”的发展态势,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表示,消费者对于消费内容、消费场景的要求正在不断提高,市场也需要推动更多融合创新的业态涌现。当电影、演出、动画、旅游、餐饮等业态携手联动,形成的综合吸引力与带动力远超单一业态。
“以各类文化内容消费为例,优质的IP在票房或产品销售成功之外,其衍生开发,如游戏、文旅项目、服饰改装、主题公园等,因多业态的价值实现途径而获得更高溢价回报,形成对内容创新的正向激励循环。”魏鹏举说,这也是近年来我国泡泡玛特、哪吒等优质IP不断涌现的原因之一。
业界则将“情绪经济”看做激活市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机会。值得买科技表示,LABUBU等现象级消费热点的出现,印证了消费者“为热爱买单”的强劲意愿,也充分展现了能够满足情绪需求的新型业态仍保有持续的增长空间。得物App表示,每一代人的审美和消费需求都不一样,当下以满足情绪需求为核心的消费品正在开启一个巨大的市场。
对于如何进一步发展“情绪经济”,魏鹏举强调,激发市场的根本动力在于包容和激励创新。“创造一个真正鼓励创新的产业环境,让新的消费选择、消费场景不断涌现,才是持续激发消费活力的核心。”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指出,企业把握“情绪经济”消费趋势,需从多方面着手。首先,要深入洞察消费者情绪需求,了解不同群体在不同场景下的情绪诉求,这是开发针对性产品的前提。其次,注重产品创新,避免产品同质化。再次,企业应加强品牌建设,通过优质服务和良好口碑,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感和忠诚度。最后,针对“情绪经济”消费变化快的趋势,企业需及时调整策略,保持市场敏锐度。
据新华社、《钱江晚报》《中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