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传统大卖场已走到转型调改关口。它们有的改造为文旅综合体、邻里中心,也有的尝试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会员店,通过创新消费场景赢得市民游客青睐
7月29日,“大行宫见”——长江十二城沉浸式文旅街区启动试运行,这片由原家乐福超市改造的4万多平方米地下空间,转型为以长江城市文化为主题、服务长江路旅游一条街的旅游集散中心;5天前,大桥南路另一处由家乐福超市改造的乐福里社区商业综合体,也已热闹开业。
当下,大型商超尽管受到新一代综合体、线上零售、便利店带来的冲击,但它们不少锁定目标市场主动创新求变,在激烈竞争中闯出一方天地。
空间改造项目
相继开业
在南京大行宫片区核心地带,承载市民记忆的家乐福大行宫店旧址,如今变身为“大行宫见”——长江十二城沉浸式文旅街区。
据了解,该街区以南京、上海、重庆、武汉等12座长江沿线城市主题场景营造,实现“千里江陵一日还”的穿越体验。游客漫步其间,可感受重庆洪崖洞的巴渝风情、武汉黄鹤楼与樱花树的浪漫、南京秦淮河的市井烟火,真正做到“一步一景观、一店一故事”。
夜晚的街区也并未沉寂,而是以演艺为引,将白天的餐饮空间转化为夜晚的沉浸式剧场。街区设“十二秀坊”复合空间,白天为自助餐区,入夜切换为非遗展演舞台——安庆黄梅戏、苏州评弹等节目轮番登场。日间“姑苏与你”文创店售卖碧螺春茶点,入夜变身“江枫渔火”清吧,特调“金陵十二钗”鸡尾酒搭配全息昆曲《牡丹亭》片段,“朝茶夜酒”形成独特的时空折叠。
与之呼应,歇业两年的大桥南路家乐福店已变身2万平方米的曼度乐福里社区商业综合体。
曼度乐福里以“街、盒同体”模式打造松弛氛围、市集场景、精致烟火、宠物友好和社区共创五大特色,旨在为盐仓桥街坊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让这里成为串联柴米油盐与邻里温情的“生活剧场”。盒马NB、肯德基、达美乐、Manner咖啡等众多知名品牌已签约入驻,覆盖多维消费场景。
“告别大卖场,我们以‘小而美’‘小而全’打造社区居民‘第二个家’。”曼度乐福里项目负责人蒋海峰表示,空间里里外外都进行了大改造:风格更亲民,立面走商务休闲风,营造年轻人喜欢的松弛感;临街辟出很宽的机动车停车区,南广场停车场变“公园+市集”——日间是市民休憩的口袋公园,夜间一键切换为夜市市集,精准适配社区生活。
加速融入
“15分钟社区生活圈”
近年来,传统大卖场已普遍走到转型调改关口,路在何方?“家乐福大行宫店、大桥南路店的改造,给出了‘因地制宜’的答案。”南京市商务局流通发展处相关负责人认为,市中心大卖场转型后应立足商圈定位,补强中心功能,外围大卖场可以转型社商综合体、邻里中心,融入“15分钟社区生活圈”。
在北京,国展家乐福闭店后,从传统卖场转型为兼备多元功能的社区市集,聚焦周边居民日常生活需求,融入便民服务、生鲜零售等业态,成为扎根社区的消费新场景。南京继家乐福大桥南路店改造为社区商业综合体后,迈皋桥沃尔玛则借鉴家乐福大桥南路店改造经验,将建成“玲珑里”邻里中心,聚焦“刚需、高频、日常”,吸引周边20万居民。
核心商圈大卖场则向文旅功能转型。在新街口,沃尔玛已被一街之隔的苏宁电器接盘,改造为线下体验店AB馆;夫子庙沃尔玛正变身“长乐坊”文旅综合体,以科举文化展示为主题,将引入200多家国潮零售、妆造旅拍、非遗集市等,建成后不仅是夫子庙的旅游配套,还将和老门东、小西湖等板块串联成旅游线。
业态创新
点燃消费活力
除了空间功能的重构,业态模式的创新同样为传统大卖场注入新活力。
会员店通过绑定中高端客群,提高复购频率,拓展线上配送,颠覆了传统卖场营销模式,成为一些城市大卖场的调改方向。在江苏,连锁巨头大润发主攻三四线城市,2023年起在扬州、常州等地连开5家M会员店,2024年又将南京应天大街欧尚卖场改造为会员店。
改造后的南京大润发M会员店让人耳目一新:金刚砂地面搭配双过道,宽度可容两辆小汽车并行,吊顶全部掀掉后层高从5米抬高到7米多,空间高大轩敞,视野开阔。此外,大润发M会员店融入“本土化创新”:自研适合南京人口味的烘焙熟食,并设立餐吧区,为顾客代加工海鲜、牛排服务;摒弃会员店大包装造成的“一半用一半扔”浪费,对包装商品减量。
5月23日开业的永辉超市南京首家胖东来调改店(江北新区龙湖天街店),通过取消强制动线、上探供应链并大举投放自有品牌,商品汰换率过半,受到市民欢迎。
借鉴会员店与“胖东来”经验,南京苏果、大润发也纷纷尝试调改:华润苏果清凉门店增加烘焙、熟食、海鲜比例,面包、烘焙等采用小包装;由于区位较好,大润发在南京的多家大卖场依然有两亿元左右的年销售额。
在不少专家眼中,只要大卖场能锁定目标市场主动创新求变,就能在激烈竞争中搏杀出一方天地——大润发M会员店、永辉调改等,正是鲜活例证。
据南京发布、《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