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科创板迎来开市6周年。6年来,科创板始终坚守“硬科技”定位,深化发行、上市、交易等各项制度机制创新,持续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支持了一大批科技创新企业发展壮大,在推动科技、资本和产业高水平循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6年的时间里,江苏科创板企业从首批5家扩容至114家,数量居全国首位,总市值破万亿元。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齐头并进。
募资“添燃料”,企业跑更快
谈到科创板,人们总会先想起那个被载入史册的“科创板第一股”。2019年7月22日,上交所大厅里的一声锣响把“688001”的股票代码刻入了中国资本市场的里程碑,这家企业便是苏州华兴源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05年,华兴源创在苏州起步,专注于工业检测设备及整线检测系统解决方案的研发。2019年,它成为科创板第一家挂牌上市公司,8.81亿元募资被一次性砸进平板显示与半导体检测产线。目前,公司的多款检测设备稳居市占率第一,成为行业龙头。
对于原本“小而精”的华兴源创而言,科创板募资不是简单的“多了一笔钱”,更像是一次精准的轨道切换,把公司从深耕技术的“慢速线”直接切入产业加速的“主干线”。“第一股”的“光环效应”,也帮助公司推开了地方政府、供应链和客户原本半掩的门。2020年,华兴源创又以10.4亿元完成收购欧立通,切入智能穿戴设备检测领域,创造了科创板首单并购重组案。此举不仅拓展了业务边界,还通过产业链协同效应提升了整体盈利能力。
在科创板首批上市企业中,也有南京企业的身影。南京微创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南京首家登陆科创板的企业。这家2000年成立的企业,主要从事微创医疗器械及耗材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作为国产替代先锋,其2015年推出的“和谐夹”以滑槽式结构实现360度精准夹闭,价格仅为进口同类产品的1/8,终结了国外品牌垄断时代,单品年产值达数亿元。此后,创新产品“一次性胆道镜”更是能够深入胆道,实现高清胆道成像,进行超级微创内镜诊疗。
据南微医学执行总裁李常青介绍,目前,公司已服务全国超6000家医院,覆盖55%以上的三甲医院,成为国内微创医疗器械行业的龙头企业。海外市场,也是南微医学发力的目标。“如今,公司产品及服务可及90多个国家和地区,未来公司将继续以创新为引领。”
研发“砸重金”,专利攒家底
创新底气“硬不硬”,账本上的研发投入与专利清单最有分量。从2024年数据来看,江苏科创板企业的研发投入总金额超过200亿元,专利数量合计超过2万件,这组数字就是“科技成色”最好的注脚。
2022年8月11日,南京麦澜德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科创板上市,成为“产后康复第一股”。而在2013年,它还只是南京一间80平方米民居里的“小不点”。3位创始人、几张旧桌、几台旧设备、150万元启动资金,就是它的全部家当。彼时,盆底康复市场被欧美品牌垄断,医院宁愿花40万元排队买进口货,也不愿瞧国产一眼。如今,麦澜德的设备已装进超1万家单位,员工超500人,年营收超过4亿元。
从民宅草创到敲锣上市,只隔了不到10年。麦澜德的逆袭密码,是一条始终占比年营收两位数的研发曲线:2022年10.97%、2023年17.09%、2024年14.67%。这条曲线托起了企业上百项专利数量,也将其推上盆底及产后康复细分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
同一年的苏州,另一场“补芯”之战也在悄然打响。模拟芯片是现实与数字世界的“翻译官”,把温度、声音、光线译成机器能懂的“0/1”。2013年,该领域国内市场规模约为1400亿元,本土企业市场占有率却低于10%,几乎全靠进口。缺口即机会,苏州纳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当年诞生起,便瞄准车规传感器和信号链产业。经过10年打磨,企业在2022年登陆科创板,成为“车芯第一股”。
“国产替代不能止步于模仿,如果还是只满足于做一样的产品,国产公司永远没法真正跟海外巨头竞争。”纳芯微CEO王升杨说。真金白银的投入最能说明决心,纳芯微2022年研发占比24.17%,2023年飙升至39.79%,2024年仍保持27.55%,在江苏科创板阵营里仅次于未盈利的创新药企。
截至2024年底,公司已累计申请发明专利229件,手握189件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全部锁定“车规+工规”场景,筑起“传感器+隔离+驱动”三道技术护城河。在2024年以模拟芯片收入计的中国模拟芯片厂商前十名中,纳芯微是唯一重点布局传感器产品、信号链芯片、电源管理芯片三大产品的公司,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梯队。
政府“搭台子”,合力育新苗
在江苏,科创板企业的发展并非“单打独斗”,而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长期连续剧。2019年,《江苏省推进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出台,明确对拟登陆科创板的高新技术企业分阶段给予最高300万元补助。此后,各设区市纷纷以科创板为支点,撬动创新资源,构建起覆盖企业孵化、上市培育到壮大发展的全周期扶持体系。
摊开江苏科创板“城市热力图”,科创板上市公司多点开花、各有千秋。苏州依托制造业全链条优势与“产学研用”高效转化机制,成为科创板企业的“孵化高地”;南京凭借高校与科研院所密集的“智力红利”,在软件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培育出一批研发驱动型企业;无锡则以集成电路、新能源等产业集群为基底,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常州则聚焦高端装备、新材料等细分领域,将“隐形冠军”技术优势通过资本放大。
围绕“培育—辅导—申报—上市—做强”的全链条,各设区市都有特点鲜明的扶持举措。苏州把支持科创板做成了一条全周期、分层分级的产业流水线,“先选苗、再育苗、再壮苗”,夯实分层分级可持续的上市挂牌企业后备梯队,动态保持上市后备企业500家以上;南京把科创板当成城市创新生态的“主线路”,首创18家“科创金融服务驿站”,把银行、券商、基金、担保、保险全部拉进一个屋檐下,企业不出园区就能完成首贷、股权融资、上市辅导。
从数量规模来看,上市数量居前六的城市分别是苏州(57家)、南京(16家)、无锡(15家)、常州(6家)、泰州(6家)和南通(5家)。“上市军团”锋芒已现,“后备部队”也已列阵待发。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6月30日,江苏共有251家企业处于IPO辅导备案阶段,约占全国1540家的16%,数量稳居第一。其中,科创板辅导企业数量约占全省辅导企业总数的四分之一,苏州、常州、无锡是三大主力来源地。按照去年发布的《江苏省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到2025年全省要推动约130家企业登陆科创板。
据《新华日报》、南京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