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坚持把制造业作为“最大本钱”,以攻坚姿态和务实举措推动重点产业加快突破
近日,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多家央媒纷纷聚焦南京制造推出重磅报道。
央媒的高频聚焦,不仅是对南京锚定制造业、聚力创新突破的肯定,更清晰勾勒出其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动——从智能化生产线上的机器人精准协作,到“聚链成群”的产业集群高效协同,南京正以扎实的产业根基和创新活力,在全国制造业版图上刻下鲜明印记。
产业集群“聚链成势”
7月17日,新华社客户端以《锚定制造不放松——溧水区以先进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为题,深度报道南京市溧水区20年如一日锚定制造业的亮眼成绩。报道指出,2025年前4个月,南京市溧水区签约了38个亿元以上项目,投资总额达197亿元,其中制造业占比超九成。自2005年确立“工业立县”,到创建成为南京唯一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溧水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建成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装备等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
今年1至4月,深蓝汽车交付2万余台,同比增长58%,其中,约四分之一来自位于溧水的南京长安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的深蓝S07。与传统造车不同,新能源汽车生产线更智慧,所造的车更“聪明”。在南京长安生产车间,400多台移动机器人在电脑指挥下,不仅可满足3000多种个性组合的自由切换,而且造车效率大大提升。
据了解,溧水区深耕产业强链补链延链。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完成产值600亿元、增长14.3%,智能家居、新医药与生命健康、智能制造装备、储能与氢能等产业产值也均超百亿元。
机器人化身“浇钢老师傅”
7月18日《人民日报》刊发《向着科技强国阔步前进》,文章通过“凌晨3点的南京智造”这一切面,关注南京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
凌晨3点,位于江苏南京的宝钢股份梅钢公司炼钢厂连铸浇钢平台生产正忙。工人邹世文坐在中央控制室,查看屏幕上的实时生产画面和数据流,在浇钢工岗位上忙碌的,则是他的“徒弟”——两个六轴浇钢机器人。
2022年,梅钢开展智能化转型,自主研发应用“连铸生产全过程自动化技术”,实现了连铸开浇、浇铸过程、切割及出坯作业全过程一键自动化贯通。
“这项技术的应用端由人工智能自动浇钢模型和浇钢机器人组成。工人的经验被模型学习,让机器人保持最佳状态。”梅钢企划部负责人朱建秋介绍,生产系统将指令通过5G网络传递到模型,“智慧大脑”自动作出分析判断,再指挥两个机器人完成工序。该技术投产后,产品精度提高20%,生产效率增加10%,吨钢能耗下降24%。
用一块钢铁串起全球共赢链
7月16日,央视“新闻频道”播出特别节目——《供应链里看共赢》,以《先进制造链:一块钢铁如何串起全球共赢链》为题,用时216秒,专题报道南京钢铁集团数智化时代重新定义钢铁产业链的最新成果。
南京钢铁集团的智能工厂里,一笔耐磨钢订单刚录入系统,30秒内人工智能已经计算出共赢方案:来自澳大利亚、非洲最经济的配矿,加入智慧研发的合金成分,产线自动切换,工人轻点鼠标即可实现智慧炼钢。“只需要快速调整系统的参数,我们就能快速一键式启动设备高效运转。”南京钢铁集团JIT+C2M智能工厂综合管理室主任李小亮表示。
数字化赋能下,全流程数据都在围绕“共赢”精密运算,海外矿山的选矿精度更高了;遍布全球的客户快速提供需求,钢厂精准匹配,加工成本下降20%,生产周期压缩了一半以上。
南京钢铁集团数字应用研究院联席院长徐发喜介绍:“我们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数字孪生等技术,实现钢铁管理远程化、集约化、智能化,重塑钢铁生产运营模式。”根据全球需求实现数智化定制,北极的LNG项目中,南京钢铁生产的低温钢在零下162摄氏度依然坚韧;在海平面3000米下的海底,抗大变形管线钢承受住了200个大气压的考验。
据了解,南京钢铁集团从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口原料和设备,产品出口至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资源保障、成本稳定、绿色转型等方面实现合作共赢。
南京聚集产业攻坚
勇攀高峰
在南京制造近期频频获得央媒关注背后,是这座城市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不断向“新”提“质”,勇攀产业高峰。
今年以来,南京建立产业攻坚机制,围绕产业主攻方向,在市产业强市办的基础上成立人工智能(软件)、机器人、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通信4个产业攻坚办,同时升级智能电网等6个产业专班,以攻坚姿态和务实举措推动重点产业加快突破,取得积极成效。
在人工智能产业方面,作为全国第9个、江苏唯一的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南京相关领域企业涵盖了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等产业链各领域,集聚了出门问问、硅基智能、亿嘉和等优质企业,建成麒麟科创园南京智能计算中心、江北新区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中国电信南京智算中心、中国移动南京智算中心等智算中心。
在机器人产业方面,南京已形成覆盖整机制造、关键零部件、系统集成应用等全产业链环节,集聚埃斯顿(国产工业机器人出货量第一)、汇川技术(40万台/套机器人及其配套产品能力)、亿嘉和(特种机器人领军者)等超百家重点企业。
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南京在获批临床、临床试验、申请上市、批准上市的药品数量上均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五。获批新药数量超过100个品规,居全省第一,特别是1类创新药不断涌现,2023年4款、2024年3款,均居全国前列,预计2025年仍有不少于3款创新药获批上市。2024年南京生物医药产业企业营收超2100亿元(含制造、流通和服务业),增幅5%。
在新一代信息通信产业方面,南京作为全国重要的新一代信息通信产业基地,产业总规模达1400亿元,集聚规上工业企业400余家,覆盖关键零部件、整机终端、应用服务等产业链环节,拥有我国信息通信领域唯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未来网络试验设施(CENI),引领6G移动通信技术体系化演进、峰值速率和时延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紫金山实验室。据新华网、南京发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