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南京通过引导村民盘活闲置庭院资源,发展特色种植、休闲旅游等项目,让小庭院承载起生态美化、增收致富、产业振兴的大功能
初夏的清晨,栖霞区八卦洲中桥村村民刘应能早早起床,为了让自家的花卉盆栽能够卖个好价钱,他穿梭在自家小院的繁花绿叶间,修枝、剪叶、浇水,一通忙活。
在方寸小院里做文章,在“家门口”玩出“新花样”,这样的场景,正是南京探索庭院经济的微观注脚。
所谓“庭院经济”指的是农民利用自有院落及周围的土地、空间等,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乡村旅游等产业的经济模式。因为形式灵活、适应性强,庭院经济常被称为“方寸之地做文章”,如今已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的重要抓手。
村集体领航,“巴掌地”的“组织化突围”
发展庭院经济,主体是一家一户的农民。如何让分散的庭院经济对接现代化大市场,成为这道“微经济”命题的关键破题点。南京的实践揭示:村集体正扮演着“资源整合者”与“市场对接人”的双重角色,破解“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天然困境。
浦口区永宁街道青山村是位于滁河边上的一个小渔村,农民家房前屋后散布着一些“巴掌地”,种什么都成不了气候,一直都只是作为农民的自留地。2023年开始,村集体从农民手中将土地流转过来,引入高效益的朝天椒、杭椒等品种,交由20户农户种植,并加工成蒜蓉辣酱、腊八豆酱、酸菜酱、石磨辣酱等,创建“青山红”品牌,将两三元一斤的鲜辣椒附加值提高了三四倍。适逢青山村开村发展农文旅融合,休闲农业、文化体验等新业态为当地农产品销售引流。去年游客人次超过4万,直接带动当地辣椒酱及农产品销售额数万元。
这一模式在各地得到复制升级:浦口区十里村大户丁邦虎,与农户签订多肉种植代养收购协议,免费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并采用固定收益方式,完成农户的收入托底,户均年收益1.5万元;溧水区洪蓝街道成立民宿运营管理公司,和农户共同出资2100万元对村庄闲置宅基地、旧民房改造升级,打造客房72间、床位108张,推动村民收入稳步提升。
南京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庭院经济中,一家一户规模小、布局分散,关键在科学规划、政策引导,因此村集体担当重要角色。借助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能人大户等经营主体在生产技术、加工销售、市场渠道方面的资源,形成“龙头带动+庭院车间”的发展模式,“龙头”与“车间”签订保底收购协议,有效降低了农户市场风险,也推动“闲置农房变工坊、庭院空地变车间、传统农民变匠人”,更让留守乡村的农民找到增收“金钥匙”。
三产融合
“方寸地”的“价值化跃升”
每天早上7点多,刘根成老爷子就会仰着脖子细细查看每一片葡萄叶,一旦见虫就立即手动去除。养护葡萄,老爷子已经很有心得。几十年前他和妻子先后罹患重病,无法出门打工,守在家中几乎没有收入来源。2017年起,中桥村委会为部分农户出资建大棚,南京缘派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无偿提供种苗、技术以及统一销售,组织实施了“一棵葡萄、一个梦想”项目,帮助刘根成和其他农户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增收。
2023年,“庭院经济”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提出“鼓励脱贫地区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庭院经济”。彼时庭院经济的主体是留守乡村的老弱病残,为特殊群体提供增收路径。
今年,庭院经济再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发展主体已拓展为全体农民。这一转变,标志着庭院经济从“精准帮扶工具”升级为“乡村产业振兴的普遍路径”。
在栖霞区龙潭街道上坝村百草园盆栽展厅,村民马金玲正细心擦拭一盆刚刚绽放的三角梅。这里原是一处荒废的危旧厂房,如今摇身一变成为400平方米的中草药种植基地和500平方米的盆栽展厅,陈列着上百盆由村民培育的天竺葵、三角梅、红枫等花卉盆栽。
“光我们家就种了将近300盆各类花卉盆栽,去年不少周边企业还来购买、租摆。”尝到了庭院经济带来的“甜头”,最近,马金玲还研究起了直播带货,拓宽自家盆栽的线上销路。事实上,在上坝村像马金玲这样的庭院盆栽种植能手不在少数。如今,这里80%的农户都参与到美丽庭院建设中,形成了“家家有花卉,户户飘花香”的特色景观。
浦口区永宁街道侯冲社区今年招引了红色牛王游学基地项目,基地负责人樊祥从培训机构衍生出研学业务,整合流转了村里16亩地,将其整体规划后再免费交由10户村民承包,种植十几个品类,打造孩子们的学农基地,实现“农业+教育+旅游”的跨界融合。去年下半年开业,原本几块无人问津的瓜果地、水稻田,一下子成了孩子眼里的“香饽饽”,至今已经为乡村引流三四千人次。
“我不需要对村民们提管理要求,为了吸引家长和孩子的青睐,村民们主动提高种植水平,对土地进行精细管理,售价从普通的按斤称变成按个卖,亩均效益明显提高,每户农民增收数千元。”樊祥说。
精准定制
“小庭院”的“特色化绽放”
庭院经济的特点源于其“非标性”——它拒绝千篇一律的模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才能激活庭院经济的持久生命力。
2023年初,《南京市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实施方案》正式发布,南京自加压力开展为期三年的庭院经济试点行动,经过近三年的探索,南京市庭院经济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截至目前,南京建设庭院经济试点村51个、示范户1020户,试点农户户均年增收约5000元。南京的庭院经济涌现出园艺、养殖、加工、休闲等多种业态。各区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路子,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加则加、宜商则商,探索发展多种类型庭院经济。
栖霞区八卦洲街道结合当地的月季特色产业,将庭院经济从葡萄扩展至月季,南京农业大学的教授上门提供技术指导,让农家小院成为“推窗见绿、抬头赏花”的诗意栖居地;
六合区竹镇镇侯桥村借助金陵药业的金银花深加工技术优势,以村集体领办企业作为带动龙头,免费给农户提供金银花种苗和技术指导,统一收购加工成中药原材料等产品进行销售;
江宁区汤山街道宁西村引进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统手工艺人,开展苎麻编织创作和庭院加工生产,以及非遗苎麻编织研学、展销活动,守护传统文化的同时把“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当前,各区形成鲜明产业定位:江北新区聚焦休闲服务,栖霞深耕葡萄、月季特色种植,江宁发展休闲旅游和手工作坊,浦口布局栀子花和辣椒种植,六合打造金银花药材基地,溧水培育特色小菜和庭院民宿,高淳推进菜园种植和家禽养殖。
南京在这块“方寸地”里的实验证明,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中,每一寸土地都可能成为“聚宝盆”,关键在于以“绣花”般的巧思与执着,绣出一幅“共富图”。
据《新华日报》《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