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青年文化人才
南京市百名优秀文化人才
南京小朋友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旻
本报记者芮天舒通讯员胡欣玥
在江苏大剧院美术馆,由青年艺术家陈旻打造的《“犬”力以赴!馒头打工日记——陈旻作品展》,最近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前来打卡。
展览以柴犬“馒头”为原型,通过“职业体验”视角,展现打工人的故事,传递“努力奋斗,快乐生活”的治愈态度。
执笔追梦
启航治愈旅程
陈旻的艺术种子在童年时悄然萌芽。“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她回忆,家人非常支持她“乱涂乱画”,还订阅了各种画报和艺术类杂志让她学习。
这份滋养使她的艺术天赋蓬勃发展。求学期间,她深耕艺术设计领域,为日后创作奠定坚实基础。
作为插画师,她以与伴侣的生活点滴为蓝本,创作“小熊和狍子”系列漫画;为江苏凤凰等出版社供稿,出版《我们去看花儿》等儿童绘本。这些作品磨砺了她的绘画技巧,更让她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沉淀出属于自己的绘画风格与叙事语言。
陈旻介绍,“柴犬馒头”品牌的创作灵感,源自她养的一只名叫“馒头”的小柴犬。出于对“馒头”的喜爱,她开始在社交平台上描绘它的日常点滴,和更多人分享小狗带给自己的快乐和美好。
随着“馒头”知名度的提升,陈旻意识到,要让这份温暖长久地传递下去,需要更专业的运营和开发。她创立南京小朋友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全身心投入“柴犬馒头”IP的打造中。
贴近生活
激起情感共鸣
“馒头打工日记”系列作品,是陈旻近年来的核心创作。每次创作前,她都会搜集大量资料,走访身边从事相关职业的人,确保创作的内容能传递各行各业“打工人”的心声。在作品中,她让“馒头”化身外卖小哥、小摊店主、搬砖工人、加班白领等各行各业的“打工人”,展现他们的日常故事。
在她创作的动画《炒面摊》里,“馒头”收养的幼犬“奶豆”在深夜收摊时,用小小的身躯努力帮“馒头”推着沉重的摊车。“虽然日子过得艰苦,家人之间的爱却永远是黑夜里暖暖的那束光。”陈旻介绍,这一场景精准地戳中了为生活奔波的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馒头打工日记”系列作品凭借情感共鸣,获得了越来越多读者的青睐,陈旻也在思考如何通过新的呈现方式,让萌犬形象更加深入人心。6月20日,《“犬”力以赴!馒头打工日记——陈旻作品展》在江苏大剧院美术馆正式开展。
展览中,陈旻和美术馆工作人员精心复刻了漫画中的诸多打工场景与生活片段,将二维平面的叙事进行立体化呈现,并巧妙融入南京元素。
“馒头”和小伙伴的身影出现在玄武湖的鸭子船里、音乐台的鸽群中、中山陵的林荫道上、紫峰大厦的高楼下。在陈旻看来,这些熟悉的南京地标,不仅拉近了本地观众的距离,也让外地观众通过“馒头”的视角感受南京独特的文化韵味与城市烟火气,让城市文脉与文化IP深度交融。
多元探索
提升IP价值
陈旻深知,要让IP拥有持久的生命力和更大的影响力,必须拥抱市场,实现价值转化。为此,在创作“柴犬馒头”之初,她就积极研究国内外IP版权运维的成功经验,着手打造属于自己的IP品牌。
近年来,“柴犬馒头”延展出表情包、多格漫画、动画短片、图书绘本等多元化内容,累计创作版权内容画作超2000幅,覆盖16国粉丝。
在内容与商业结合方面,陈旻不断思考如何将IP内容特质与城市调性进行融合。在和南京某景区的合作中,景区主打的慢节奏生活方式,与“柴犬馒头”IP温暖、治愈、传播美好的内在特性有很多的契合点。陈旻与该景区联合打造了“慢生活·野好玩”户外生活节,在景区中,随处可见“柴犬馒头”IP元素的主题打卡点、特色活动互动区、流动周边售卖场景,可爱的馒头、花卷、黑米卡通人偶与游客亲密互动合影。
除此之外,陈旻还积极探索IP知识产权的合作之路,陆续与多家知名企业达成多品类授权合作,拓展IP衍生品达300余款,先后荣获中宣部版权管理局“年度中国IP评选”原创设计金奖、江苏省优秀版权转化作品产业转化重点培育项目、金熊猫天府创意设计奖等国内外荣誉近20项。
“希望每一个看到‘柴犬馒头’的人,都能享受片刻的治愈与力量。”陈旻正用原创动漫告诉世界,真正打动人心的力量,永远源于对平凡生活的深情凝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