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程宬
在南京浦口区的西葛社区,一片占地500亩的生态农业基地正悄然改写传统乡村的命运。这里的水产养殖池中,鲈鱼游弋于溶氧饱和的水体,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水质;田垄间,游客带着孩子体验农耕,线上认养的菜地生长着当季作物;加工车间内,一条条预制鲈鱼经过标准化处理,贴上溯源标签发往全国——这是南京简诺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简诺”)打造的“科技+生态+乡村”融合样本。
作为这家乡村科技企业的掌舵者,张思洋这位深耕农业信息化十余年的“新农人”,正试图用物联网和产业融合思维,破解乡村振兴中的“人才荒”与“生态账”。
智能养殖:用数据重构“鱼塘经济学”
凌晨三点的巡塘,曾是无数养殖户的集体记忆。在简诺的数字化养殖基地,这项延续千年的劳作被重新定义:手机屏幕上,溶氧量、pH值、氨氮浓度等12项水质参数实时跳动,当系统预判两小时后溶氧可能跌破临界值,增氧机已提前启动循环作业。
“传统增氧是等缺氧了再补救,就像人窒息了才给氧气。”张思洋表示,“我们通过白天水体分层管理,在光照充足时让中下层水充分蓄氧,相当于为夜晚储备‘氧气银行’。”这项技术改良使基地溶氧量稳定在5mg/L以上,配合定时循环系统,鲈鱼发病率显著降低。
在具体数据层面,智能系统的引入带来多维改变:月均耗电量从16000度降至12800度,饵料系数由1.14优化至0.97,投苗密度提升20%至3360尾/亩,最终亩产鲈鱼从1200公斤增至1400公斤。更关键的是,视频监控系统全程记录养殖过程,硬盘存储的数据可追溯至每一批鱼苗的投放日期。
如今,这套系统正在改变周边农户的生存逻辑。西葛社区的张贤宝曾是典型的“困守型”农户,妻子患病、子女年幼的困境让他难以兼顾养殖与家庭。加入简诺的联农体系后,他的20亩鱼塘接入智能监测网络,公司提供技术指导并保价收购。通过手机实时监控水质、远程控制增氧机,张贤宝再无需深夜巡塘。智能预警系统提前干预溶氧波动,使鱼塘发病率大幅下降,鲈鱼存活率显著提升。2023年,其家庭收入突破30万元,较三年前增长200%。
“以前增氧机一响就心慌,生怕鱼群缺氧翻肚。现在系统自动调节,我都能睡整觉了。”张贤宝感慨道,2024年他的鱼塘用电成本节省3200度/月,饵料浪费减少15%,每亩人工成本下降30%。更令他自豪的是,通过公司线上平台,他的鲈鱼直供长三角高端餐厅。
田园即课堂:把土地变成“立体教科书”
在简诺田园综合体,一场特殊的“开学典礼”正在举行。来自南京某学校的学生们领取任务卡:有的需通过土壤传感器判断作物适宜性,有的要计算鱼菜共生系统的营养循环效率,还有的尝试在直播镜头前推销刚采摘的蔬菜。这块占地200亩的“沉浸式体验场”,已累计接待3万人次,孵化出180名年度会员。
“我们把农业生产分解为118个标准化模块。”张思洋展示着研学课程设计图:小学生学习基础农事操作,中学生研究生态循环原理,大学生参与智慧农业系统开发。这种分级教育模式,让土地同时承载生产、教学与商业功能。园区内,游客认养的菜地配有专属摄像头,通过“线上农园”可观看作物生长,预约代管服务或出售盈余农产品。
产业融合带来的裂变效应超出预期。2023年,基地与南京传媒学院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并在抖音、淘宝、微信小程序等平台分别开设了简诺企业店铺,上线小龙虾系列产品及鲈鱼类预制菜的深加工产品。公司推出的调味预制菜“简诺风波鱼”以其口感细腻鲜美、开袋即烹等特点入围央视“十佳预制菜美味榜”,并被评为2023年度“我最喜爱的预制菜”;周边农户通过提供餐饮、住宿服务,户均增收4万元。
联结机制:让农民成为“产业股东”
在简诺的乡村振兴蓝图中,最核心的突破是重构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企业设计出“土地入股+技术入股+劳务入股”的复合型合作模式:拥有闲置土地的农户可获年度分红,掌握养殖技术的能人可转化为“技术指导员”,而劳动能力强的村民则成为产业工人。
2024年数据显示,207户通过土地入股获得持续性收益,94户依托订单农业降低市场风险,182户通过务工实现稳定就业。
这种机制在浦口区永宁街道显现出特殊价值。当因外部原因导致7万斤农产品滞销时,简诺迅速启动应急方案:一方面通过自有电商平台开展助销,三个月内消化90万元库存;另一方面将滞销品转化为预制菜原料,开发出“简诺领鲜”年货礼盒,意外打开高端礼品市场。
“乡村振兴不是慈善工程,必须建立可持续的造血机制。”张思洋以会员制菜地认养为例解释商业逻辑:市民支付年费获得土地经营权,简诺提供技术托管并抽取交易佣金,农户则赚取劳务工资和超额分成,“三方各取所需,形成闭环”。
新农人孵化:给乡村装上“年轻引擎”
在简诺的办公区,一群年轻人正调试新一代水质监测浮标。张思洋表示,团队中返乡青年占比达40%,他们中有的毕业于农业院校,有的曾在大城市从事互联网行业,如今共同投身于智慧农业的技术迭代。
通过联合高校开设智慧养殖、电商营销等技能培训,简诺已孵化出7个家庭农场和3个电商团队。企业抖音账号“简诺田园日记”在他们的运营下积累23万粉丝,单场直播带货最高销售额达18万元。
“我们要把种地变成令人羡慕的职业。”在张思洋的规划里,新农人应该借助物联网设备、大数据平台等数字化工具,打造农文旅融合场景,将传统产业升级为“技术+体验”的新业态,满足年轻人对现代职业的期待。通过“农创客联盟”构建青年友好的生态体系,促进资源互通,孵化跨界合作项目。
对于未来,张思洋勾勒出企业的新目标:2025年启动“休闲农业+康养”项目,面向2.8亿老龄人口开发田园疗愈服务。他表示,所有扩张都需恪守“三个绝不”——绝不超过土地承载力、绝不以牺牲农户利益换规模、绝不脱离农业生产本质。
这种克制在行业狂热中显得尤为清醒。当众多企业扎堆“元宇宙农业”时,简诺仍坚持将70%研发投入用于基础技术创新。其开发的尾水处理系统,通过三级沉淀池和人工湿地,使养殖废水循环利用率达85%,这项专利正免费向周边农户开放。
“乡村振兴没有标准答案,但有必须坚守的公理。简而言之,就是让技术扎根土地,让农民分享价值。”张思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