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增琴和学生合影
《水埠码头》剧照
南京文化人才系列报道
本期人物
南京市青年文化人才
南京市建邺区文化馆副馆长
郑增琴:以蹁跹舞姿织群文锦章
她以真心唤醒舞者独特生命力,用创作描绘水韵江苏南京画卷,更将舞蹈之美播撒四方,让艺术如水流淌,浸润生活,编织群众文化的璀璨篇章
她以真心唤醒舞者独特生命力,用创作描绘水韵江苏南京画卷,更将舞蹈之美播撒四方,让艺术如水流淌,浸润生活,编织群众文化的璀璨篇章
本报记者芮天舒通讯员胡欣玥
从三江学院的青涩领队,到南京市建邺区文化馆副馆长,郑增琴16年的艺术之路,始终与舞蹈相伴。
她以编导之手、师者之心,致力于播撒舞蹈艺术的种子,唤醒群众文化里蕴藏的光芒。
用真心
唤醒舞者独特生命力
用真心
唤醒舞者独特生命力
郑增琴的艺术之路,始于三江学院校团委的工作经历。23岁的她组建了三江学院第一个舞蹈团,带领一群年纪相仿、非舞蹈专业出身的大学生,起早贪黑地泡在排练厅里。
2011年,为参加江苏省教育厅主办的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郑增琴带领学生们投入到紧张的排练中。经过深思熟虑,她选择了极具生活气息的四川民间舞《麻辣乖幺妹》作为展演节目,“这一舞蹈通过红绸腰带与檀香扇的组合,能够突显学生的青春活力。”
训练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的学生练到膝盖红肿淤青,有的学生因学业压力而萌生退意。郑增琴以“知心姐姐”的身份找学生谈心,分享自己参与舞蹈比赛的经验,重新点燃了团队的热情。最终,这支队伍获得舞蹈类甲组一等奖的好成绩。
2012年,她进入建邺区文化馆,从事群众文化相关工作,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指导群众文艺团队,“在三江学院任职的经历让我意识到,针对不同基础、不同年龄群体的特点,需要采用更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法,更需要与他们建立情感联结。”
如今作为建邺区文化馆副馆长,她指导的少儿、高校大学生、中老年舞蹈团队在各大比赛中屡屡获奖。在郑增琴看来,指导群众舞蹈团队,不是追求整齐划一,而是唤醒每个人身上的独特生命力。
用创作
展现水韵江苏
南京画卷
用创作
展现水韵江苏
南京画卷
在文化馆的创作历程中,郑增琴始终扎根南京,“我求学与工作都在南京,这方水土深深滋养了我。”
她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生合作创作舞蹈作品《水埠码头》时,带领团队观摩相关电影、舞台剧寻找灵感,去高淳、六合等地采风,观察女子洗衣劳作、渔民织网的动作。
郑增琴发现,码头是女性的重要劳动场所,也是她们相互交流的常设平台。在创作中,她与团队成员共同将搓衣、泼水、织网等生活动作提炼为舞蹈语汇,男女隔河对歌的江苏民俗也被加入到舞蹈的情节中来。
《水埠码头》通过“水码头”“上码头”“劳作的码头”“嬉闹的码头”“静静的码头”体现水乡女子的勤劳质朴乐观和对生活的热爱,一幅“正是江南好风景,柳浪闻莺咏华年”的水乡风情画卷缓缓展开。
除此之外,她编创的舞蹈作品《花映江南》,将人拟作花,通过聚散开合的队形变化,展现江南的灵动诗意。这两部作品分别获得第十五届和第十三届江苏省“五星工程奖”。
用行动
播撒舞蹈美的种子
用行动
播撒舞蹈美的种子
郑增琴爱舞蹈作品创作,更爱舞蹈艺术的普及教育。在她眼中,艺术普及不只是技艺传授,更是播撒美的种子。
她走进小学讲授舞蹈赏析课,让孩子们随着蒙古长调,用舞蹈动作模拟骏马奔驰的景象;她走进企业开展“舞蹈治愈工坊”,让上班族通过即兴舞蹈释放压力……
作为南京市广场健身舞运动协会副会长,她还积极投身广场舞的编创工作。
“在我看来,广场舞不是舞台艺术的简化版,而是更适合群众艺术的再创造,是舞蹈艺术普及非常好的形式。”她将南京地方特色融入广场舞,编排了广场舞《茉莉花》,舞姿动作唯美,易于学习排练,更通过舞蹈传递了健康和快乐的生活理念。
2020年参与南京伊宁两地文艺家“圆梦工程”文艺志愿服务;2022年参加江苏省“千支优秀群众文化团队培育”专家志愿服务团;2023年参与南京市文联“先锋建新功”活动走进五老村社区……近些年,郑增琴做好舞蹈艺术普及的同时,没有停止学习和训练的脚步,作为群文工作者,她深知保持自己的专业性才能更好地做示范。
利用在南京大学文学院攻读戏剧表演硕士时所学习的知识,郑增琴还积极探索戏剧与舞蹈的跨界融合。她将戏剧的人物塑造、情节推进方法注入舞蹈创作,同时,舞蹈的肢体表达也反哺了她的戏剧实践。在她创排并参演的小品《王小丫相亲记》中,她饰演的媒婆用夸张的舞蹈化动作制造了别样的喜剧效果。
如今,她的办公室墙上挂着新作构思图——以渡江胜利纪念馆中馆藏文物为灵感的现代舞《沐光而行》,“我希望让舞蹈艺术如水流淌,浸润每寸渴望美的土地,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社会文明程度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