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商报

智能农机
让南京农民“慧”种地

日期:06-25
字号:
版面:第A04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今年,南京一台台新型智能农机助阵夏收、夏种、夏管,帮助农业生产提“智”增效

  近日,2025中国(南京)数字乡村博览会暨第九届中国(南京)国际智慧农业博览会盛大开幕,众多农业“黑科技”集中亮相,描绘着未来农业的蓝图。然而,比展台上的炫酷更令人振奋的,是这些智能科技正在南京的田间地头“生根发芽”。

  今年“三夏”(夏收、夏种、夏管)时节,从高淳到溧水,一台台搭载北斗导航的无人农机、一个个实时传输数据的智慧农场,正悄然改变着传统的耕作模式,让南京农民实实在在体验着“慧”种地的便捷与高效。

  无人农机让“三夏”劳作更省力

  无人农机让“三夏”劳作更省力

  无人农机让“三夏”劳作更省力

  6月16日上午9时,高淳区陈福明农业专业合作社正在进行插秧作业,一名工人轻点插秧机驾驶座旁边的屏幕,便起身到后座补充秧苗。机器轰鸣启动,稳稳当当地驶入田间,前进、掉头、插秧一气呵成,整个过程驾驶座上空无一人,方向盘自动校准。

  合作社理事长陈福明介绍,田间正在行驶的是今年夏种的主力——无人插秧机。和普通乘坐式插秧机不同,无人插秧机上方安装了一个白色的信号接收器,在驾驶座上有一块电子屏幕,这些设备共同组成了自动驾驶所需要的北斗导航系统。工作人员仅需轻点屏幕,农机就能按照设定路线精准地自动插秧,原本需要两人才能完成的插秧任务,现在一人就能完成。

  在南京,越来越多的农机安装上北斗系统,通过智能化、无人化生产作业为“三夏”大忙送去便利。江苏北斗农机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在南京已为近2000台农机安装北斗系统,研发的智能农机覆盖粮食的耕、种、管、收等关键环节,作业精度进一步提高。除了自动驾驶,智能农机还能实现地头转弯、高精度直行等“复杂”动作。

  数据种田让生产决策更精准

  数据种田让生产决策更精准

  数据种田让生产决策更精准

  随着农机智慧程度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决策的方式也发生变化。在溧水区的南京三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无人农场数据中心,三元农业总经理陈骏正在查看夏种进度,电脑屏幕上显示着数台智慧农机的运行轨迹和监控画面,500亩无人农场农机作业进度一览无余。

  “过去种田主要凭经验积累,局限性较大,遇到突发情况只能‘望天收’。现在通过智慧农机,将生产数据化,‘数据种田’不仅管理效率高,决策更科学,种田底气也更足。”陈骏是一名“90后”新农人,他一直在更新农机装备,如今农场已实现耕种管收种植全流程智能化和无人化。在田间,智慧灌溉系统可以远程一键启停,微型气象站、土壤墒情监测仪、虫情测报站等实时监测关键农情。稻田上空,搭载多光谱相机的无人机为农田定期“体检”,生成作物长势分析图,丰富的种植数据汇成农场科学决策的依据。

  为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陈骏还将智能设备组网,打造无人农场智慧化监管平台。“影响农作物长势的关键要素以及农机作业情况全部可视化,帮助我们更好地决策,对薄弱环节进行查漏补缺。”据陈骏统计,今年“三夏”期间,借助智慧农机衍生出的高效决策管理,农场亩均节约综合成本120元。

  一机多用让农机作业更高效

  一机多用让农机作业更高效

  一机多用让农机作业更高效

  6月6日,南京市水稻单产提升培训观摩会在高淳区东坝街道举行,一台蓝色的插秧机在田间来回穿梭,机器经过之处不仅插下了绿色的秧苗,还覆上了一层黑色的地膜。

  此前,插秧和铺地膜是两项分开进行的操作,如今插秧机的这份新“兼职”归功于机身安装的高速覆膜设备。技术开发单位——大禾科技发展(南京)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此前铺地膜需要人工下地干预,费时费力,而新开发的高速覆膜设备适配性强,可加装至主流插秧机和直播机上。安装后机器能依靠地形自适应覆膜,同时还能自动压膜、切膜、夹膜,开孔精准,快捷高效。仅需一个人工就能完成两项任务,每台机器每天可作业30~45亩,能节省100~200元的人工成本。

  据了解,“三夏”大忙中,越来越多的农机做起了“兼职”:插秧机除了可以铺地膜,还可以同时胜任除草、施肥功能;改造后的精量直播机,除了播种,还具有旋耕等功能,既保证了播种深度,又提高了作业效率。

  在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研究员胡敏娟看来,近年来在南京应用的新型农机中,“一机多用”的发展趋势不断增强,农机不光满足于单项功能,还可以按照需求进行选配升级,使一次作业至少能完成两项或多项任务,除了胜任常见的打药、施肥、整地等场景,一些创新改造还能带来特殊功效。例如,由旋耕机改装而成的高温灭活装备,通过加装高温火枪,在耕整地的同时可以用高温加热土壤,杀死土壤中的草种子、虫卵和病原菌,减少土壤病虫害并提高肥力。

  据《南京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