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陆春花周京震
在高端精密光学系统,“卡脖子”技术难题与产业化落地之间的鸿沟,始终是中国科技企业面临的共性挑战。南京英田光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田光学”)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却交出了一份独特的答卷。
“我们通过‘研发带动市场,市场反哺研发’的良性循环,不仅解决了科技型企业常见的研发与市场脱节问题,更探索出了一条中国高端光学装备自主创新的特色路径。”英田光学董事长周子元道出了这家“隐形冠军”的生存哲学。
将解决“卡脖子”难题确立为企业使命
作为一家扎根南京的民营高科技企业,英田光学自2003年创立以来,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基因。
“这种创新基因首先体现在创始团队的科研底蕴和使命担当上——由中科院及重点院所技术专家组成的核心团队,在创业伊始就将‘解决卡脖子难题’确立为企业使命。”英田光学副总经理余婷介绍说,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英田光学展现出持续的技术突破能力,从早期的精密光学元件研发,到如今空间激光通信等前沿技术的创新突破,始终保持着在光学工程领域的系统性创新能力。
尤为关键的是,通过深度参与国家重大航天工程项目,英田光学构建了“需求牵引-技术驱动”的创新链条。这一独特的发展路径,推动企业实现了从单一光学元件供应商,向光机电一体化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者的成功蜕变,展现了民营科技企业在高端光学领域的创新实力和发展韧性。
创立之初,英田光学就将科技创新确立为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综观其发展历程,在2003~2010年的初创期,英田光学专注于工业级精密光学元件的研发与制造,为后续技术突破奠定了工艺基础;2011~2018年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产品线从单一元件扩展到定制化组件和系统集成,通过军民融合战略成功切入国家重大工程项目;2019年至今,前瞻性地布局空间激光通信产业化,实现了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应用的全链条创新。
正是这种以创新驱动发展的坚定理念,使英田光学逐步构建起独特的技术优势,为参与国家重大战略项目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也塑造了企业“技术立企”的核心竞争力。
为嫦娥六号探测器
装上“智慧眼”
走进南京英田光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展厅,一面蓝色“星空墙”上刻着的10个大字“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道破了这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定位与雄心。
“成立20多年来,我们坚持以精密光学系统解决方案为核心竞争力,致力于提供卫星激光通信系统解决方案及相关产品。”周子元说,企业累计获得85项专利授权,其中44项发明专利,荣获2022年度南京市知识产权奖。依托20多年积累的复杂系统设计、集成、检测及关键元器件制造能力,组建了以光学工程和空间光通信为主的研发团队,参与了“嫦娥工程”“天问探火工程”“祝融号”“神舟十二”等多个国家重大项目。
2024年6月28日,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月球样品交接仪式在京举行。嫦娥六号探月之旅历经53天,往返超过76万公里。
在这趟令人激动的“探月”旅途的背后,英田光学为嫦娥六号探测器的机械臂装上了“智慧眼”,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月球背面的样貌,还能留存下清晰的彩色照片,更能利用其专利技术助力嫦娥六号准确无误地采取月壤。
“由英田光学研制的机械臂近场摄像机光学元件,不仅具备高质量、高清晰度的成像能力,还能够在月球极端环境条件下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具备高精度和高稳定性。”英田光学工程师说,“打个比方,探测器在着陆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广视角、高清晰度地去观察月球,还要避开障碍物、找到合适的着陆点,可以说这个‘智慧眼’需要‘明察秋毫’,成像距离在0.5米以外乃至无穷远,还得支持3D立体影像数据的获取。”
能支持嫦娥六号探测器在月球“行走自如”,这样的产品从设计研发到加工制作花了多长时间?
“早在2014年,我们就在研制这些空间光学元件,然而过了快十年,我们才知道当初攻坚的这些技术是为了给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配套,能够为中国航天工程贡献一点微不足道的力量,公司全体上下都很自豪。”英田光学副总经理尹广祥介绍,为了满足产品所需要的特殊需求,英田光学从工艺评审到光学元件加工,进行了一系列关键技术攻关。他们不断优化设计,提高性能,确保光学元件能够在温差大、强辐照等极端环境下正常工作。同时,这些光学元件还结合了预设的视觉标记,通过复杂的算法实时计算出与月球表面物体之间的三维距离和三维角度,为机械臂的精准操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
“破壁”实践
“英田光学始终将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突破技术瓶颈的关键路径,与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本地高校以及中科院等科研机构构建了多层次合作网络。这种深度融合的协作模式在多个技术攻关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余婷举例说,在与南京大学“基于微纳卫星平台的星地激光通信”及“量子通信终端开发”合作中,高校的理论研究优势与企业工程化能力形成互补。英田光学通过“项目共担、专利共享”的机制,将高校基础研究成果快速导入工程应用——如将“基于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的星地激光通信实验”,不仅加速了技术突破,更构建起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高速通道”,让企业能够持续巩固在高端光学领域的竞争优势。
当问及未来的布局和规划时,周子元表示:“以空间激光通信为核心,融合单光子探测与自适应光学技术的创新体系,真正把星地激光通信带入工程化、实用化和产业化。通过持续地技术融合与产业深耕,在空天地一体化通信网络中占据关键位置。”
在南京栖霞区英田光学的千级无尘车间内,工程师们正在用离子束抛光航天级光学镜片。中国“星链”蓝图逐渐展开后,预示着新的可能性——当产学研的“化学反应”持续发生,当技术信仰与商业智慧达成更高维度的和解,中国精密光学产业的突围之路,或许正从这里找到新的范式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