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站里的路铁传媒广告屏
许小凤和同事讨论工作
武汉高铁站内的裸眼3D广告
许小凤:
十年深耕
“把脉”户外传媒趋势
在户外媒体行业深耕十年,她通过自身的思考与实践,为公司战略发展提供前瞻引导,协同品牌探索户外营销的新场景
南京市青年文化人才
江苏路铁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
战略发展中心总监许小凤
本报记者芮天舒
2015年初夏,即将本科毕业的许小凤来到南京。在南京南站熙攘的人潮中,江苏路铁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路铁传媒”)的一块大型灯箱广告吸引了她的目光。彼时的她未曾料到,自己日后会来到路铁传媒工作,在这块户外传媒的舞台上实现个人成长与企业发展同频共振。
初来乍到
构建行业细分价值评估模型
2015年底许小凤加入路铁传媒时,这家全国高铁枢纽站静态媒体网络运营商成立仅两年,当时办公地点位于南京国家广告产业园内,团队也远未达今日500人的规模。
许小凤作为一名策划专员,接到的首个任务是协助制定高铁站静态媒体的投放价值评估,旨在解决行业普遍存在的评估难题。
“当时中国高铁网络处在快速发展阶段,但广告灯箱等媒体资源相对分散,广告投放效果评估标准也比较模糊,品牌常常为在哪些点位投放而纠结。”许小凤回忆。
能不能用一种一目了然的方式体现广告灯箱这类静态媒体的价值?她与团队在实地调研全国核心枢纽高铁站后,想出了给广告灯箱“打分”的办法。
“我们设定了位置、大小、触达客流等多个评分指标,划定了不同的分数档位,经过实地走访,综合测算出每块广告灯箱的投放价值。品牌可以根据我们的这份‘评分表’,按自身需求进行广告投放。”许小凤介绍,她和团队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高铁静态灯箱的价值评估模型,这一模型此后被多家高铁媒体用于广告投放效果评估中,获得部分行业头部客户的认可。
“高铁不只是交通工具,更是品牌触达消费人群的重要渠道。”回顾这段经历,许小凤感慨,“我们的实践表明,户外广告的效果是可以用数据去评估的。”
转型关口
助力企业找寻发展新方向
如今,许小凤已经成为路铁传媒董事长助理、战略发展中心总监。
“对我来说,最感慨的是参与并见证了一个企业从成长到成熟的关键过程,我也在这段经历中逐渐实现了‘自我提升’。”许小凤说。
2019年前后,由于外部环境变化,路铁传媒走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转型迫在眉睫。在一场公司内部分享会上,许小凤根据数据图表,指出部分三四线城市消费增速已超过一线城市,但品牌声量却集中在头部城市,她据此提议“市场向下,品牌向上”,即用户外广告打造品牌传播的标杆市场,用高端叙事拉升品牌价值。
与此同时,她也积极分享在行业中洞察到的新趋势。2024年,她参加了南京邮电大学举行的一场广告学专业研讨会。
“相比过去口号式的呈现方式,如今品牌的户外广告越来越强调‘情绪价值’和‘实用性’。比如某电器品牌的目标人群是男性商务群体,在春节档期间的高铁站推荐产品时,就用一句‘顶着班味,怎么过年?’的广告语,将广告打得让人会心一笑,也传递了品牌关怀。”
在她看来,现在的户外广告或共鸣场景情感、或回应场景需求,品牌以此发散出感性魅力,能吸引市民游客驻足。
持续创新
运用新技术
焕新广告服务模式
如今的许小凤正带领创新事业部将裸眼3D、MR、AR等交互技术植入高铁媒体,以此实现户外广告的破圈传播。
“今年春节前夕,我们团队为某快消品牌,在武汉高铁站打造了一个具有节日氛围的沉浸式品牌橱窗。”许小凤介绍,团队依托高铁站内的新兴媒体形式,用裸眼3D技术呈现了亲朋好友间赠送礼物与祝福的场景,吸引很多旅客驻足打卡,也让品牌获得了可观的产品曝光量。
这次探索让许小凤意识到,创意内容与新兴技术的融合,不但让户外广告的呈现形式更加多元,而且能通过提升视觉体验,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记忆度。
她和同事正尝试将更多新颖的理念和技术应用到客户服务中。“触动人心的永远是内容,技术可以作为放大器,让内容更具吸引力和传播力。”许小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