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不合”就整体起飞的飞行汽车、2吨级垂直起降飞机、低空气象监测、智慧化城市低空运行管控……6月14日,在南京低空经济发展工作推进大会暨2025低空产业创新大赛颁奖活动上,南京发布低空经济领域科技创新成果,涉及6家重点高校和10家重点企业共36项核心技术成果,覆盖低空管控、装备制造、通信保障全链条。
今年以来,南京市低空经济呈现爆发式增长趋势。与去年同期相比,产业链企业由180家迅速增长至344家,同比增长91%;空域由8个片区、671.56平方公里增长至120个片区、超2000平方公里,同比分别增长1400%、205%。
汽车“长翅膀”
说飞就飞起来
早高峰打“飞的”通勤不再是梦。
东南大学突破陆空分布式电驱动系统、动力系统全域冗余机制等关键核心技术,推出首辆分布式电驱动陆空一体飞行汽车“东大鲲鹏一号”,并已于今年年初进行了首飞。
从首飞视频看,“东大鲲鹏一号”在地面匀速行驶约50米后,顶部螺旋桨开始顺时针高速旋转,发出低沉轰鸣声。车身轻微震颤后离地,平稳升空,仅几十秒便升至20余米高空。降落时缓慢下降,轮胎触地瞬间车身无明显晃动,全程操作流畅。
“陆空一体飞行是指可以在地面行驶与飞行移动间随意切换,我们是以汽车为主要载体,而不是当下以无人机为主的技术路线。”项目负责人、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殷国栋介绍。
这辆飞行汽车整机尺寸为2.1×1.2×1.5米,最大载重达500公斤,最高飞行高度超过300米,最高时速可达60公里。
“续航时间还是有点短,此外它的‘翅膀’是展开翼,不够方便,计划在2.0版本中进行升级。”殷国栋透露,预计年内可推出“东大鲲鹏一号”升级版。
现场还发布了亿维特(南京)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的2吨级ET9系列电动垂直起降飞机。ET9最大起飞重量2.2吨,可载5人或500公斤,最大航程240公里,最大航速240公里/小时,具备高安全、高便捷、低噪声、低成本的“两高两低”优势,可广泛应用于高频货运、特色旅游、应急救援、城市空中出行等场景。
气象实时“把关”让低空飞行更安全
低空经济的“低空”通常指0至3000米的边界层,是对流层中最活跃、最复杂的一层。而低空飞行器相比于民航飞机质量小、动力小,抗风和抗降水能力弱,也更容易受到低能见度危害天气影响。因此,在整个飞行过程中,都需要密切关注气象条件。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攻克了激光雷达深度谱分析技术,研发大气多参数探测激光雷达,可实现地面至平流层范围内的立体风场、风切变、晴空湍流、能见度、云、降水、雷暴云、冻雾团雾等多参数探测,有效提升低空飞行的天气预报与保障。
“我们可以实时、清晰地看到,未来1小时内,可能影响到低空航线的灾害天气,为航线规划和低空作业提供保障。”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院长夏海云介绍,团队研发的大气多参数探测激光雷达具有高精度、米秒级高时空分辨率、全天候、全自动、多要素的探测能力。最新一代产品最大探测半径达到30公里,最高空间分辨率达到0.9米,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低空飞行要想更安全高效还需要一个智慧管控的“大脑”。南京莱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聚焦异构、高密度、高频次、高复杂性城市低空运行蓝图,形成协同化低空运行管控、智慧化城市低空治理范式。
莱斯信息技术副总监黄琰介绍,目前,莱斯信息正加紧打造“江苏+南京”的“省市联动”低空平台建设模式样板。
通信“风筝线”助力低空“飞得好”
天空中,一架未授权飞行器悄然闯入警戒区,就在它现身瞬间,依托6G强大的运算与感知能力,搭载空中卫士技术的监测设备捕捉到异常。0.1秒,设备便完成了对这架飞行器的精准识别。屏幕上,飞行器的型号、特征等关键信息迅速跳出。与此同时,其飞行轨迹也被实时生成,以动态线条清晰呈现。此外,值守无人机收到执勤指令迅速升空监视、取证、拦截。
这是日前发生在紫金山实验室6G概念验证中心低空测试场的一幕。
未来,若想让“密布”空中的无人飞行器安全飞行、精准巡航且各行其道,通信恰似牵系风筝的银线——既是定位导航的神经中枢,亦是秩序管控的数字纽带。
今年,紫金山实验室率先构建6G概念验证中心和低空测试场,进行6G无蜂窝和毫米波通感一体技术应用于低空领域的试验与应用示范。
6G概念验证中心重点围绕6G“泛在连接、通感融合、通智融合”等六大典型场景,聚焦“超大容量、超远距离、确定性超高可靠超低时延”等关键能力,将6G科技成果置于各个真实场景中进行验证。
目前,中心已建成一个总控指挥中心和太湖超远距离渔业资源保护、上秦淮超大容量城乡综合治理、无线谷超低时延智能网联交通、浦口超广覆盖低空经济、天文台城市覆盖等5个试验场;并在江苏广播电视塔进行“一塔一城”远距离通信试验,实现“一塔覆盖约3000平方公里”的效果,边缘速率满足无人机管控和高清视频回传需求。
南京加快筑起“低空之城”
低空经济是国家明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新方向、新赛道。
乘着中央政策东风,南京加快布局低空经济,于去年5月、11月先后举行南京低空经济发展大会、南京市低空经济发展推进会,并出台一系列“新政”,积极抢抓“风口”,竞逐“低空之城”。
去年发布的《南京市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年)》提出,到2026年全市低空经济产业规模发展将超500亿元,建成240个以上低空航空器起降场及配套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成3个以上试飞测试场和操控员培训点,规划建设1个至2个通用机场,开通120条以上低空航线,全市低空经济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超120家,建成15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培育30个以上具备示范效应的创新应用场景。
下一步,南京将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快筑起“低空之城”,助力江苏低空经济“振翅高飞”。
据《南京日报》、江苏卫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