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商报

赵玉姝:让六百年昆曲叩开年轻人的心扉

日期:06-11
字号:
版面:第A05版:南京文化人才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期人物

  南京市百名优秀文化人才

  玄武区工尺谱拍曲技法代表性传承人

  赵玉姝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90后”的她让六百年昆曲贴近年轻群体,探索传统艺术的新生命力

  本报记者芮天舒通讯员胡欣玥

  大幕轻启,一名正在练习昆曲身段的女学生唤醒了校园里的一株兰花,由此叙述起南京与昆曲的前世今生。这是不久前于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大礼堂上演的《金陵绮梦——赵玉姝昆曲清音会》开场的一幕。

  六百年昆曲,如今正在赵玉姝这位“90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手中焕发出青春的光彩。

  她与昆曲的故事,恰似一部现代版的《牡丹亭》,演绎着传承与传播的“至情”追寻。

  邂逅昆曲

  勤学苦练终成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赵玉姝与昆曲的缘分始于初中,电视上播放的昆曲《牡丹亭》片段,让她第一次感受到古典艺术的震撼力。

  “昆曲唱词典雅唯美,或描摹自然风物,或倾诉内心衷肠,往往一句唱词中就有好几个典故,令人回味无穷;昆曲表演细腻传神,演员们眼随手动、身随步移,深深打动了我。”她在心中种下了一颗想要学习昆曲的种子。

  就读本科期间,她利用课余时间跟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解玉峰学习,系统地了解昆曲知识与昆曲清唱;之后的硕士研究生阶段,她跟随江苏省昆剧院一级演员、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裘彩萍学习昆曲演唱技巧。

  硕士毕业后,为了唱好昆曲,赵玉姝用三年时间重塑发声方式,将成年后固化的发音习惯彻底推翻。这场蜕变背后,是裘彩萍的悉心指导。她带领赵玉姝从念白切入,以新曲目为突破口,一句唱词打磨十节课,最终找到了更适合昆曲声腔美学要求、且符合自身条件的昆曲发声方法。赵玉姝形容:“这对我来说不仅是技艺的提升,更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2021年,师承名家裘彩萍老师的赵玉姝成为玄武区工尺谱拍曲技法代表性传承人。

  “工尺谱是中国所特有的记谱方法,在民间流传甚广。昆曲的工尺谱承载了昆曲唱腔之精髓,最能体现昆曲的声乐美学特征。”赵玉姝暗下决心,要在继承昆曲传统的基础之上,追求守正创新,将昆曲这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更好地保存、传承下去。

  传承昆曲

  用音乐会讲述昆曲“金陵绮梦”

  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后,一个念头在赵玉姝的心中愈发强烈:“昆曲的传承应是一场与城市、与时代、与人的对话。”

  赵玉姝将所学所积累融会贯通,突破传统昆曲专场的单一演出框架,转而以南京千年文脉为叙事主体,举办一场“昆曲清音会”。

  她一人挑起总策划、演唱与编剧的职责。在策划阶段,赵玉姝翻遍《金陵琐事》《板桥杂记》等文献,发现在南京有很多昆曲故事:明太祖朱元璋点赞昆山腔;戏剧大师汤显祖在南京创作“玉茗堂四梦”的第一梦《紫钗记》……她将这些历史细节加入昆曲清音会的表演中,用一条隐形的“文化丝线”串联起散落全城的“昆曲记忆”。

  她还探索将昆曲与其他演艺形式进行跨界融合,在保持昆曲声腔和韵律为核心的基础上,邀请古琴演奏者、现代舞演员等合作,丰富舞台呈现维度,拓展昆曲艺术的感染力。

  2024年9月21日,《金陵绮梦——赵玉姝昆曲清音会》在南京市文化馆精彩上演;今年5月7日,这场演出又走进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大礼堂。在清丽婉转的昆曲声中,明孝陵、夫子庙、栖霞山、莫愁湖、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一个个南京与昆曲相关的历史古迹被串联起来,“金陵绮梦”跃然呈现于观众眼前,让他们大受震撼。

  传播昆曲

  跨界思维开启多元探索

  如今,赵玉姝身上有着很多标签,但她始终愿意称自己为“昆曲艺术的传播者”。

  赵玉姝曾受邀在河海大学、江苏大剧院等地讲授昆曲,并在南京艺术学院讲授《戏剧史》课程。课堂上,赵玉姝会将年轻人喜欢的《小星星》改编为工尺谱,作为入门训练和培养兴趣的趣味练习,让学生初步体验昆腔的韵味;也会鼓励学生用各自专业或创新的方式介绍不同剧种,戏曲课堂变身跨界实验室。

  “艺术是需要熏陶的,文化是需要传承的,我们应多创新呈现形式,让昆曲的古典之美延续到当代生活中,持续滋养我们的心灵。”2022年,赵玉姝还与一位“00后”说唱歌手合作歌曲《游园寻梦》,尝试将昆曲元素与现代音乐形式进行融合探索,希望拓展昆曲在年轻群体中的接触面。

  “这件事启发我,在坚守昆曲艺术本真的前提下,探索更多元的传播路径,‘跳出昆曲看昆曲’。”未来,赵玉姝计划将《金陵绮梦——赵玉姝昆曲清音会》推向更多高校,并尝试创作“昆曲诗词音乐会”,让昆曲艺术被更多的人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