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坤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工业互联网产品入选中国信通院“2025年工业互联网应用案例”,成为彰显南京智能制造实力的“智慧名片”
近日,由工信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承办的“2025工业互联网大会—工业互联网平台高质量发展论坛”召开,总部设立在南京市鼓楼区华侨路街道的朗坤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朗坤智慧”)自研的工业互联网产品——基于苏畅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太原钢铁AI智慧能耗优化系统项目,荣获“2025年工业互联网应用案例”。
为钢铁产业转型
按下“快进键”
据了解,朗坤智慧在电力、煤矿、化工、建材、冶金、装备制造等流程工业领域深耕二十余年,自主研发了工信部认证的跨行业跨领域苏畅工业互联网平台。
该平台以数据为驱动,通过模型分析与应用开发,打通了工业设备上云的最后一道障碍。借助智能传感、设备接入、协议解析、边缘计算等技术,平台能精准感知设备运行状态,高效采集并传输设备数据,为进一步的分析处理提供坚实基础。同时,基于数据的高效汇聚和科学的模型分析,平台能支撑不同层次的应用场景,实现信息、物料、资金等资源的跨部门、跨企业、跨区域自由流动,从而重塑价值创造机制,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并有效解决设备上云过程中的安全顾虑、技术兼容性以及投资回报周期等问题。
此次荣获“2025年工业互联网应用案例”的“基于苏畅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太原钢铁AI智慧能耗优化系统项目”,是太钢集团不锈炼铁厂联合朗坤智慧等单位共同打造的绿色节能示范标杆。
在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炼铁厂,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实施‘AI+绿色化’的智慧能耗优化项目后,从经济效益看,我们单台除尘风机平均能耗降低24.8%,日均节省电费上千元,年减碳量达1286吨;从环保效益看,1286吨减碳量相当于340辆燃油车停驶一年,为太钢集团的数智化和低碳转型按下‘快进键’。”
给除尘风机装上
“智慧大脑”
不只是太钢,梅钢等企业也主动拥抱AI,推动工艺创新优化,在使用朗坤智慧的工业互联网产品后,大大提升了工厂安全水平,经济、环保效益同样亮眼。
高炉出铁场除尘风机作为钢铁冶炼过程的大型辅机设备之一,往往具有功率大、高能耗、自动化程度不足等缺点,存在较大的能效提升空间。梅钢拥有各类除尘风机设备180余台(套),能耗一直处于较高水平,降本增效需求迫切。为此,其携手朗坤智慧的苏畅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重点产线能源效率优化系统。
朗坤智慧产品负责人介绍,想要判断除尘风机的运行状况,过去全靠工人师傅们的“独门绝技”。他们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通过观察除尘风机运行时的细微声响、设备表面的温度变化等现象,来大致判断风机内部的除尘效率如何、设备是否存在潜在故障隐患等。
“我们深入钢铁生产一线,基于机理+数据驱动融合建模方式,将能耗优化AI模型植入控制系统,对风机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进行分析和学习,依据实时工况变化,秒级调节频率、风门等关键参数,精准控制设备运行,在除尘效果与节能降耗之间,找到完美平衡点。”朗坤智慧产品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相比传统PLC控制节能方式,AI算法节能在生产过程中无需人工干预,综合考虑设备运行节拍、老化,以及外部环境等因素,具备便捷化运维、精细化调优、轻量级运营、安全化保障等优势。值得一提的是,AI模型适应性强,能够匹配千余种工况,构建了“自感知、自学习、自评估、自更新、自调优、自决策”的完整闭环生态。
以往老师傅们的“经验之谈”,如今被大数据AI模型巧妙地“翻译”成了实实在在的数字化、智能化语言。朗坤智慧产品负责人说:“这项技术的应用,不仅减少了人工误判造成的损失,还助力企业实现了省费用、降能耗、减碳排,可以说是‘点钢成金’。”
让大模型变成赋能行业
提质增效的“利器”
今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等机构发布《2025全球工业大模型50强榜单》。由朗坤智慧自主开发的“苏畅瑶光大模型”成功入选。
从运行规范到检修计划,再到工艺流程,朗坤智慧研发的“苏畅瑶光大模型”,以AI技术驱动工艺参数的调优、设备和能源的管理,让沉默的设备“开口说话”,让沉睡的标准“活过来”,让分散的知识“流动共生”。
在处理机械故障时,该大模型便可化身“数字维修专家”,模拟人与人之间的自然对话,一边开展多维度诊断,一边帮助设备运维人员解决专业问题。
“它能进行设备的劣化分析、使用寿命的预测、自动生成备件采购建议,使得整个检修过程又快又简单,就像跟着‘导航’一样,设备维护成本大大下降。”朗坤智慧专家胡杰英介绍,“苏畅瑶光大模型”目前已广泛适用于电力、钢铁、建材、高端装备制造业、政务等行业领域,成为赋能行业提质增效的“利器”。据《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