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商报

王聪:见微知著探寻城市人文底色

日期:05-21
字号:
版面:第A05版:南京文化人才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期人物

  南京市“五个一批”人才

  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王聪

  本报记者芮天舒通讯员胡欣玥

  作为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王聪深耕南京城市研究十余载。2024年,她牵头成立“人文经济发展博士工作站”,将研究视野从产业经济延伸至古城保护、街巷更新等深层次命题。

  在理论与实践的反复碰撞中,她逐渐摸索出一条独特的研究路径:既要用数据模型解释社会发展规律,也要把研究成果融入街巷烟火,让城市温度触手可及。

  她深耕人文地理与南京城市研究,创立博士工作站推动老城更新,以小店经济激活街巷活力,她不仅用数据模型解码城市发展,更架起了学术理论与民生实践的桥梁

  她深耕人文地理与南京城市研究,创立博士工作站推动老城更新,以小店经济激活街巷活力,她不仅用数据模型解码城市发展,更架起了学术理论与民生实践的桥梁

  由面到点:

  从宏观理论到微观实践

  在高校就读期间,王聪对人文地理学有着特殊的热爱。“在我看来,人文地理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地区的资源分布、人口状况、交通条件等,为产业布局优化提供科学依据,也能为企业选址、市场拓展等经济活动提供决策支持,促进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一次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调研令她印象深刻。一家电子企业将总部设于上海浦东,生产基地落户苏州昆山,两地借助互联网实现研发与制造的“无缝衔接”。“它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城市间信息网络‘软连接’比交通网络的‘硬连接’更关键。”

  这一发现促使她将研究聚焦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网络的交叉领域。她撰写的学术专著《转型视角下的城市网络研究: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长三角实证分析》中,系统揭示了长三角地区从“单核集聚”向“多中心网络”的发展路径。

  2013年进入南京市社科院后,她的研究重心进一步下沉,带领团队走访南京多处历史文化街区,深度解码街巷更新的内在逻辑。

  在熙南里调研时,她惊喜地发现,这里的设计规划立足于保护街巷肌理,延续“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建筑风格,而经过改造升级的老街巷焕发新生,成为集时尚消费、艺术展示、沉浸体验于一体的新型文旅空间。

  在王聪眼中,城市保护和发展的平衡点,就藏在这升腾的烟火气中,也激发了她进一步的研究兴趣。

  打造平台:

  让“老城新生”照进现实

  2023年,王聪的研究开始着力于“人文经济学”。她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中,选中了秦淮区朝天宫街道——这个由96条背街小巷、2900家小店构成的“毛细血管网络”。

  “朝天宫街道的这家李记清真馆,曾因店面老旧发展受阻。”她翻动着手机里的照片回忆道,“2021年街道成立全国首个‘商户自治协会’,帮助店家设计新门头、协调装修周期。如今这家老店重获新生,成为本地人心中接地气的‘烟火小馆’和外地游客的网红打卡地,前不久登上了首版江苏省米其林指南榜单。”

  “小店活,街巷就活;街巷活,老城就有魂。”在一次次调研奔走中王聪发现,南京这类成功案例不胜枚举,夫子庙的“秦淮礼物”用文创传承文脉,丰富路上的杂货店营造温馨场景,颐和路的星巴克南京非遗概念店提供独特的文化体验。这些案例被她写入内参报告,成为南京“老城更新”的样板。

  2024年,王聪带着“人文经济发展博士工作站”团队扎根南京街巷。

  “我们给小店做‘体检’:游客为什么来?居民需要什么?老字号怎么越活越年轻?”她翻开调研笔记,里面记录着一家街边小店的蜕变——从售卖内衣的临街铺面,转型为三层复合式杂货美学空间。“店主跟我分享,店面改造后,年轻人来拍照,阿姨们来怀旧。这就是人文经济的‘魔力’:既赚钱,又留魂。”

  “小店不仅是经济单元,更是文化传承、社群连接与空间更新的催化剂。”王聪认为,无论是作为社区服务的纽带,还是旅游经济的引擎,特色小店都在不同层面上塑造着街巷的形态与功能。未来随着城市发展和消费需求的变化,这种关系还将继续演变,为城市街巷注入更多活力与可能性。

  2024年,王聪打磨研究成果,在《南京智库成果专报》发表《历史文化街区:打造人文经济融合发展的“样板间”》《南京打造人文经济典范之城的对策建议》等文章,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城市观察:

  把自己“泡”进街巷里

  “做研究不能只坐办公室,得把自己‘泡’进城市的街巷里。”王聪的办公桌上摆着南京交通卡、街巷地图还有一本当代作家叶兆言写的《南京传》。

  每到周末,她总爱坐上公交车,从河西新城一路晃到老门东,观察玻璃幕墙与青砖灰瓦的时空对话。

  “最难忘的是调研南京浦口火车站历史文化街区。”那天,王聪看到长椅上的汉服姑娘专注地为百年候车厅写生,远处铁路货运列车的轰鸣声与画笔摩擦画纸的“沙沙”声交织;推着藤编手推车的老人穿梭于游客间,糖炒栗子的香气弥漫街巷。“那一刻我突然领悟,‘历史保护’的真谛不是把旧时光封存,而要让新旧元素在时间长河中相伴共生,让历史韵味与现代活力在城市肌理中自然流淌。”

  近年来围绕南京城市发展,王聪参与撰写《南京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表《高水平提升城市建设品质》《加快南京未来产业发展的对策思考》等多篇研究成果,撰写的书籍《中国创新型城市建设与南京实践研究》也即将出版。

  “人文社科研究应立足现实问题、扎根实践探索、勇于理论创新。”在王聪看来,研究者既要有捕捉城市脉搏的敏锐度,又要具备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实践动能的能力。“城市的生命力源自街巷的市井气息,更蕴含于创新的基因密码之中。”这或许正是她十余年深耕城市研究的初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