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商报

南京中试平台跑出创新“加速度”

日期:05-14
字号:
版面:第A03版:重磅       上一篇    下一篇

  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公示首批国家级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名单,南京5个中试平台成功入围,约占全省总数的四分之一。在南京中试平台纷纷入围的背后,是新材料、生物医药、物联网等产业集群正成南京着力发展的特色产业

  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公示首批国家级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名单,全国共242家入选,其中江苏省21家企业上榜。南京5个中试平台成功入围,约占全省总数的四分之一。

  中试,是小型生产模拟试验,是产品在大规模量产前的较小规模试验,可以提前为量产排查“雷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产业。它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地的产业转化能力。此次南京入围的5个中试平台各有何过人之处?又展现了哪些特色产业的发展势头?

  解码“中试”:

  连接实验室和应用场的“桥”

  一个产品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这段路程经常被产业界描述为“最后一公里”。

  “好不容易研发成功,批量生产过程中却问题不断,废品率居高不下,被迫大量返工;研发人员现场紧急应对,把生产线当成了解决问题的实验室;产品到了生产阶段还要进行大量设计变更,甚至到客户手中还问题不断……”跨越“最后一公里”的艰辛,不少科技企业感受颇深。

  中试被寄予厚望。

  “所谓中试,是指产品在大规模量产前的较小规模试验,目的是模拟实际生产环境,以较小规模的生产来预测和解决可能在大规模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高产品投产的成功率。”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原主任沙南生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作为专门开展中试的设施或机构,中试平台通过提供必要的环境和设备,帮助科研团队、企业在接近实际生产条件的环境中验证和优化他们的研究成果。

  正因如此,中试平台被视为连接实验室和应用场的“桥”、帮助企业渡过“最后一公里”的“船”。沙南生介绍,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调研显示,未进行中试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成功率仅为30%,而开展中试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成功率可以高达80%以上。

  2024年以来,“中试”一词的热度持续攀升。去年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建设5个以上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试平台,对制造业支撑保障作用明显增强;到2027年,中试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入选平台:

  精准服务南京特色产业

  此次南京入围首批国家级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名单的5个中试平台分别是:南京玻纤院先进无机纤维及复合材料中试平台、金斯瑞生命科学制剂中试平台、蓬勃生物一站式生物药中试平台、海纳医药高端化学制剂中试平台和中国联通物联网终端中试平台。

  在中试平台纷纷入围的背后,是新材料、生物医药、物联网等产业集群正成南京着力发展的特色产业。

  南京玻纤院先进无机纤维及复合材料中试平台重点围绕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以高性能纤维研制生产和复合材料扩大应用为发展主线,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供技术研发转化、性能工艺改进、工艺放大熟化等专业化服务,打造具有数字化设计、先进制造技术研究、共性技术应用转化、综合服务等功能的开放式创新平台,建立跨区域的技术研发和应用服务能力,推动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集群具备国际竞争力。

  金斯瑞生命科学制剂中试平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用户的线上方案定制与设计,实现从基因、多肽、蛋白、抗体等定制化生命科学试剂到定型化实验仪器的开发与生产,满足生物技术公司、制药企业和学术客户需求的定制化产品和服务,大幅度提升客户的科研效率,从而实现客户对生命科学试剂产品的需求,精准匹配技术和服务团队,实现“一对一”的精准化服务。

  蓬勃生物一站式生物药中试平台主要致力于为抗体蛋白药物及基因和细胞治疗药物、疫苗等提供从靶点开发到商业化生产的端到端的CDMO服务。中试生产中心包含Bio-R&D中心和Bio-MFG中心,总产能2800L,年产能104批次。其中,Bio-MFG中心通过欧盟QP审计并获得了江苏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药品生产许可证,可提供临床前non-GMP毒理批生产和临床1—2期GMP原液生产服务。

  海纳医药高端化学制剂中试平台配备高素质的专业研发团队和高端精密检测设备,现有2处研发中心,下设8个研究所,研发实验室面积超11000平方米,研发人员330人,其中博士8人、硕士160人,拥有溶出仪、液相色谱仪等关键研发设备360余台(套)和研发管理软件,构建了关键核心的研发技术平台,打造了全流程、一体化的药品研发服务链,涵盖药学研究、工艺验证、临床研究、生物检测、注册申报、受托生产等各个环节。

  中国联通物联网终端中试平台面向“5G+工业互联网”转型升级需求,搭建物联网智能终端生产工艺中试验证平台,建立从试产、小批量生产,到批量生产的工艺贯通性、成熟性、稳定性、可靠性以及一致性验证环境和验证能力,并开展针对物联网终端技术状态全面测评服务,已获得国家CNAS实验室认证,已服务生态伙伴超50家、服务次数100多次,助力打造超100款物联网智能终端产品。

  持续“上新”:

  加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道路上,南京中试平台在持续“上新”。

  数据显示,南京现有中试平台73家。其中,22家经专家评审、实地考察等程序入选南京市中试平台备案名单。

  从建设主体来看,73家平台中,企业建得最多,达49家,其余分别是新型研发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产业园区等。从产业来看,73家平台涉及17个细分产业领域,覆盖南京提出的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和6个未来产业。生物医药、新型材料、智能装备制造领域的平台数量位居前三,分别有15家、11家和10家。

  对于中试平台而言,其优势不仅在于先进的设备,更在于背后的技术服务能力。

  此前有调研显示,一些中试平台向前链接大院大所、概念验证中心不够,向后链接企业孵化、金融投资不多,未能有效整合科研成果、金融资本和市场需求,对于“多方参与、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开放式合作模式探索较少。

  对此,南京在刚上线的“宁科荟|南京市科技成果信息发布与供需对接服务平台”上设置中试平台功能模块,面向全国科技企业、科研团队、高校院所、创投机构、技术经理人等,提供中试平台展示、成功案例宣传、项目对接、需求查询等服务,使产业领域知晓南京能提供哪些中试服务,促进中试服务供需双方对接。

  据了解,今年南京还将通过成果转化通链行动,加快提升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新型研发机构等运转质效,扎实构建从基础研发、概念验证到应用开发、中试熟化再到工程化转化、产业化落地的成果转化贯通链条。

  相关部门将定期评估备案中试平台的运营质效,动态调整备案名单,以此促进各平台在健全数据安全及商业秘密保护制度的前提下,加大开放共享力度,提升对外服务效能;同时,组织线下对接活动,优化中试服务生态圈,为科技成果转化铺好路、架好桥。

  据《科技日报》《新华日报》《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