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不断推出题材丰富、视角多元的微短剧项目,探寻故事和地域的连接点
跟着微短剧可以干什么?去旅行、来学法、看非遗、学经典、玩科普……今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发布通知指出,“微短剧+”是指将微短剧与其他领域或行业相结合,形成新的应用场景、商业模式、经济业态,带动微短剧内容提质升级并赋能千行百业。具有深厚文学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的南京,正顺势乘上时代风口,通过“微短剧+”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并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产品打造提质转型
产品打造提质转型
“今天投了13份简历,收到两个试镜邀约。”今年24岁的南京传媒学院表演专业毕业生杨姝姣,去年还在上海某沉浸式话剧演出中饰演重要角色,如今却成了短剧行业的“新兵”。
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发布的《2024微短剧行业生态洞察报告》显示,2024年微短剧带动64.7万个就业机会。杨姝姣对此有着最直观的感受。她发现,仅仅一年时间,身边一半以上的同学都跑去演短剧了。“片酬从每天几百元到1000元之间,我的一位师姐,其主演的短剧播放量飙升后,日薪达到5000多元。”杨姝姣说。
在跟风拍了两部重生、霸总的短剧后,南京南山光影影视公司决定开拍横屏短剧《除却巫山不是云》。与很多竖屏短剧不同,它主打的赛道是“横屏”。50万元投资虽然对比竖屏短剧高出50%,但公司总经理曹楠有自己的“野心”,她想用短剧的节奏、横屏的宽度更好地还原生活肌理,拓展女性题材深度。“短剧的流行,关键不是横竖的问题,而是对时代节奏的捕捉。”在曹楠看来,这场转型既是挑战,也是重新定义短剧价值的契机。
“过去的一些长剧在形成一定的套路化、模式化之后,总让观众感觉隔了一层,很难共情。”这也让她更加坚定了“无脑爽”终将被淘汰,当短剧不再满足于制造即时刺激,而是开始捕捉真实生活里的褶皱,才算真正把住观众的情感脉搏。“短剧野蛮生长阶段正在落幕,今年涌现的《家里家外》等优质作品,已显露出提质转型的信号。”
文旅融合强劲赋能
文旅融合强劲赋能
当前,南京不断推出题材丰富、视角多元的微短剧项目,探寻故事和地域的连接点。
浦口区去年先后推出网络微短剧“登攀”计划和全省首个“短剧乡村”行动,出台了一批扶持政策,不仅提供10个免费取景地、1.5亿元产业基金,还在剧本创作、人才对接、备案服务等环节全程护航,让微短剧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美丽乡村深度交汇交融。
南京南山光影影视公司剧组便是受益者——四方美术馆、滴水观堂、汤泉老卫生院等标志性场所成为“天然摄影棚”,桥林茶干、手狮舞等非遗项目更以彩蛋形式出现在每一集短剧结尾,让每帧画面都成为浦口的文化名片。
南京市浦口区同时正构建覆盖剧本、拍摄、制作的全产业链,计划建设短剧学院引入数千名实习生,推动“镜头里的故事”与“镜头外的生活”双向赋能。“通过探索‘短剧+文旅’的模式,希望让更多人看到浦口的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并以此带动产业转型和乡村振兴。”浦口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据《新华日报》等
创作模式“主客共享”
创作模式“主客共享”
清晨7点,南京市浦口区响堂村仍被薄雾笼罩,村里的“栀咖啡”店前,微短剧《除却巫山不是云》剧组已在青石板路上架设好灯光设备。导演蹲在监视器前,反复调整镜头角度:“我们是横屏拍摄,要像电影一样注重构图,让观众感受到‘烟火气’。”他们必须在上午10点游客高峰前完成咖啡店的戏份拍摄。
这家由当地民房改造而成的网红咖啡店,室内与户外区域巧妙融合了当地的人文与自然特色,在忙碌时段,咖啡店一个半小时就能售出100多杯咖啡。
店长大山笑着说:“‘恋’综节目刚结束,短剧剧组又来了,现在我也成了‘演员’。”他指了指自己在剧中本色出演的咖啡店老板角色——这种“实景即片场”的拍摄模式,让当地居民自然融入镜头,成为故事的共同创作者。参与短剧客串的星甸街道宣传干事滕敏,因形象气质出众被导演选中饰演基层工作人员,她的加入让剧情更添本土真实感。
这种“主客共享”的创作模式,正是“短剧+文旅”的生动体现。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推荐剧目中,《傲娇村长来自斯坦福》全程在响堂拍摄,剧中场景可线下体验,成功带动观众“跟着短剧去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