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剧院第二部驻场原创话剧《破晓——戊子年·腊月三十》于4月23日上演。
本报记者芮天舒
通讯员胡欣玥
1949年腊月三十的南京城,一桌未吃完的年夜饭,一群潜伏在敌人心脏的普通人,一场决定城市命运的暗战——这是雨花剧院第二部驻场原创话剧《破晓——戊子年·腊月三十》的开场。
4月23日,《破晓——戊子年·腊月三十》将和南京观众们见面。该剧作为2025年第一批南京市文旅消费政府补贴剧目,获得补贴额度为5%。
作为剧目出品方的雨花剧院,近年来不断以剧场为媒介展开探索。从选题挖掘到技术赋能,从市场“破圈”到品牌构建,它在新时代的舞台上书写红色故事的崭新篇章。
从旧档案里“挖”出的好剧本
从旧档案里“挖”出的好剧本
从旧档案里“挖”出的好剧本
《破晓——戊子年·腊月三十》的创作灵感,源自一则“中共南京地下党员家庭党支部档案被发现”的新闻。这个潜伏于敌人心脏的普通家庭,用微小却坚韧的行动串联起家国命运,触动了主创团队对“无名英雄”叙事视角的思考。
编剧团队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结合,以1949年南京解放前夜为背景,聚焦中国传统春节的团圆饭场景,通过餐桌上的暗流涌动,展现革命者“舍小家护大国”的精神图谱。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既保留了南京本土文化基因,又以“家国同构”的普世情感打通了跨时代共鸣的通道。
南京文化艺术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徐凯分享道,剧中最具巧思的是一只被赋予“演员”身份的定制大鹅,它既是市井生活的符号,又隐喻着“潜伏者”的双重身份。
不只是剧本的创作,在技术呈现上,雨花剧院依托国家级硬件设施,打造出虚实交织的沉浸式舞台:27套全电控升降吊杆构建出动态空间,BARCO激光投影在写意背景中投射出历史质感,而太师椅、红木圆桌、古董留声机等细节道具则精准还原民国时南京民居风貌。
据了解,该剧从筹备到首演历经大半年的时间,于2024年6月28日顺利在雨花剧院试演,两场试演观众人数爆满,收集听取了大量的观众和业内专家等多方面的反馈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加工修改、打磨提升,于2024年10月18日完成了首演。
红色话剧的“破圈”之道
红色话剧的“破圈”之道
红色话剧的“破圈”之道
作为南京市艺术创作研究院“剧本孵化计划”的成果,《破晓——戊子年·腊月三十》的诞生体现了资源整合的协同效应:由南京市艺术创作研究院负责安排制作,参与支持的还有南京市话剧团、南京艺术学院等单位的业内专家。
徐凯表示,“这种‘产学研’联动的创作模式,不仅解决了红色剧目常面临的‘剧本难落地、演员难持续’痛点,更通过签约制演员管理,为青年戏剧人才提供了稳定的实践平台。”
据悉,《破晓——戊子年·腊月三十》已不是雨花剧院在红色原创戏剧的初尝试,早在剧院建成之初,雨花剧院就已打造驻场原创红色戏剧《代号1921》,在宣传推广上,雨花剧院与雨花台烈士陵园合作推出“观剧+祭扫”主题线路,在渡江胜利纪念馆设置剧目宣传点,将《代号1921》巡演至红色李巷等革命遗址……这种“剧场+景点”的跨界生态,不仅延伸了红色文化的体验场景,更通过旅游产品的二次开发,为剧院开辟出可持续的营收路径。
在积累的运营经验基础上,《破晓——戊子年·腊月三十》尝试构建更立体的票务生态。针对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剧院推出“红色艺术党课”套餐,用艺术演绎唤醒红色记忆;面向普通观众的C端市场,则通过大麦、猫眼等平台打通线上购票链路,配合“关注公众号送周边”“抖音片段引流”等数字化营销手段,逐步扩大受众覆盖面。
徐凯透露,雨花剧院打造的“雨花红色戏剧季”,未来计划通过主演见面会、剧本围读会等衍生体验,进一步助力红色戏剧“破圈”。
红色IP矩阵强化品牌认知
红色IP矩阵强化品牌认知
红色IP矩阵强化品牌认知
徐凯表示,《破晓——戊子年·腊月三十》是雨花剧院系统化打造红色IP矩阵的重要一环。“今年抗日题材音乐剧《音符密码》已进入筹备阶段,未来还将开发沉浸式戏剧、儿童红色教育剧等多元形态。”在他看来,这种“主题系列化、形式多样化”的布局,既规避了单一剧目审美疲劳的风险,又通过IP叠加效应强化品牌认知。
红色IP矩阵丰富内容的背后,是雨花剧院“场团合一”的人才培育模式在提供支撑。徐凯介绍,雨花剧院青年实验话剧团通过驻场演出机制,使青年演员获得稳定成长空间,而“雨花红色戏剧季”则为编剧、导演新秀提供孵化平台。“今年我们将进一步发扬剧院作为雨花英烈事迹宣传阵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红色剧院本色和特色,运用丰富的红色剧场资源,带领雨花剧院青年实验话剧团,继续讲好红色故事。”
回顾《破晓——戊子年·腊月三十》的创作实践,徐凯认为,红色话剧的“破圈”,既需要坚守精神内核,更离不开艺术表达与运营模式的创新。雨花剧院正在探索的,是用高制作水准提升审美价值,用市场化运营思维扩大传播半径,用生态化IP矩阵延续品牌生命,让红色文化更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