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商报

“南京智造”释放强劲动能

日期:04-23
字号:
版面:第A03版:重磅       上一篇    下一篇

  作为南京重点打造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航空航天和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已呈现出蓬勃的集群发展态势,产业核心技术持续突破、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发展基础持续夯实

  在南京栖霞区英田光学的车间内,工程师们正在加工航天级光学镜片;江北新区中车浦镇的智能车间里,智能物流车在配送组装轨道列车所需的物料;千里之外的苏北农田上空,拓攻机器人研发的无人机在穿梭喷洒农药……

  这些看似割裂的场景,却能通过一组组数据串联起来:南京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聚1500余家企业,总营收规模超2700亿元,近三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0%;航空航天产业已集聚中电十四所、中电莱斯、晨光集团等近80家企业,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下,南京智能制造装备与航空航天产业正实现跨越式发展。多家标杆企业的蓬勃成长,彰显了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以科技赋能产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科远滨江智能工厂橘红色机械臂在组装产品

  工厂与交通的“智变密码”

  工厂与交通的“智变密码”

  在南京科远智慧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滨江智能工厂里,橘红色的机械臂灵活组装着工业控制器,每45秒可下线一台采用国产芯片的“神经中枢”。该公司负责人介绍,科远研发的自主可控NT6000智能分散控制系统的核心算法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款100%国产化的“工业大脑”,已成功应用于我国自主研发的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上,助力国家重大战略项目顺利实施。

  在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多个无人车间,35台无人行车正在EmpoworX工业互联网的调度下精准搬运钢卷。这套由科远研发的智能化系统,让以往需要30多人的库区减少至3人即可完成操控。目前,该方案已帮助多家企业减少40%以上人力成本,并入选工信部实数融合典型案例。

  相距不远的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同样演绎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精彩故事。在这里,安全生产、人员配备等全生命周期信息,都通过5G网络实时传输至一个集中的“数据驾驶舱”。当列车车厢完成总装后,通过操控遥控器,即可实现“车跟人跑”的高效倒运方式。

  “过去发现问题需要层层上报,现在通过‘数据驾驶舱’,工位长能实时协调生产,效率提升肉眼可见。”中车浦镇有关负责人介绍道,借助5G网络与工业互联网,工厂实现了全流程数字化管控:智能物流车根据指令自动配送物料,工人手持无线智能扭力扳手精准作业,车间生产效率平均提升7.7%,单车装配效率跃升40%。更令人惊叹的是,通过三维装配工艺仿真系统,车辆设计到生产的周期大幅缩短,产品一次交检合格率提升5%。

  据悉,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制造的智能列车已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助力全球轨道交通升级。

  科远智慧智能化生产线

  “南京智造”遨游星辰大海

  “南京智造”遨游星辰大海

  在空天技术领域,南京企业同样交出了亮眼“智造”答卷。

  在南京英田光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英田光学”)的展厅里,“嫦娥五号”“天问一号”“神舟十二号”等模型无声诉说着其参与的航天传奇。

  “成立20多年,我们坚持以精密光学系统解决方案为核心竞争力,致力于提供卫星激光通信系统解决方案及相关产品。”该公司总经理周子元介绍,企业先后获得近80项专利授权,其中37项发明专利,参与过“嫦娥工程”“天问探火工程”“祝融号”“海洋二号”等多个国家重大项目建设。

  精密光学如何助力航空航天?周子元以去年5月3日“上天”的嫦娥六号探测器举例,他将光学元件形象地比喻为设备“眼角膜”,“要顺利取得宝贵的月壤,嫦娥六号首先要清晰地‘看到’月球土壤的彩色影像。”与普通摄像镜头不同,为了满足更高精度和更为严格的环境要求,英田光学从工艺评审到光学元件加工,确保光学元件面对温差、辐射等月球极端环境条件下仍具有良好作业性能。

  从火箭发射、卫星制造到应用服务,从原创突破到核心技术攻关,近年来,一批“南京产”“南京造”的创新产品“乘势升空”,遨游在星辰大海。

  目前,南京航空航天企业主要集中在动力系统、机电系统、航电系统、航空材料、无人机等领域,集聚了中电国睿、中电莱斯、晨光集团、南京机电、航发轻动等近百家航空航天重点企业。在产业空间布局上主要集中在南京空港枢纽经济区、白下高新区、六合科技创新港、浦口高新区和麒麟科创园,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

  抢占低空经济“新赛道”

  抢占低空经济“新赛道”

  近年来,低空经济也成了南京航空航天产业布局的重点。

  正值春耕春管工作的关键期,田间地头无人机的身影也多了起来。播种、施肥、除草、打药,如今的农用无人机功能越来越强大,载重量、飞行速度、播撒效率全面升级,为春耕春管“增智”“添翼”。

  拓攻(南京)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拓攻机器人”)无人机生产线上,一排排黑色的无人机机架整齐排列,工人们正忙着组装无人机零部件。

  “正在装配的是我们自主研发的农业植保无人机丰鹏700,它集成了精准播撒、高效喷洒、自动避障及高清测绘等多项实用功能。”拓攻机器人总经理张羽介绍道,除了农业场景,拓攻无人机还应用于物流、巡检、应急救援等多个领域。

  谈及企业发展历程,张羽表示,拓攻机器人从“无人机大脑”飞控系统的研发起步,逐步延伸到整机产品的设计、研发和生产。“未来我们会持续创新,加大研发投入,确保每一款产品都能在功能、质量与可靠性上处于行业前列,为市场带来更多惊喜。”他说道。

  低空经济的“腾飞”,离不开智能控制系统、高效指挥系统等软件能力的协同支撑。

  在中电莱斯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旗下科创板上市平台——南京莱斯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莱斯信息”),一套先进的“空天地一体化融合感知平台”正在高效运行。只需轻点鼠标,即可远程调度数十公里外的无人机,使其按照预规划的航线自主执行农林飞防、环境监测、应急巡查等多样化任务,展现出低空智能化管理的巨大潜力。

  依托在空管和机场等传统领域的技术积累,莱斯信息面向低空领域自主研发“天牧”系列产品,系统解决了低空飞行“航路规划”“起降保障”“安全管控”三大核心问题,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全链条技术支撑。

  从实验室走向全球市场

  从实验室走向全球市场

  南京,正将实验室的奇思妙想转化为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在南京科远专利墙前,325项专利串联起企业30年创新史,为海内外企业提供智慧电厂、智慧化工、智慧冶金等定制化解决方案。同样“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拓攻(南京)机器人,凭借IP67防护等级拿下东南亚逾半的工业无人机市场,其“一机多用”平台已在橡胶园洒药、海岛运疫苗等场景大显身手。

  这种“内外兼修”的创新力,在南京形成独特生态。电科莱斯利用重点实验室和上市平台加速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英田光学与哈工大联合攻关星间链路,中车浦镇数字化平台缩短研发周期40%。正如科远展厅标语“让工业拥有智慧”,南京正加速融合,促进智能制造向“新”提质。

  从智能工厂的机械轰鸣到卫星光学的无声跨越,从地铁车间的“中国速度”到低空经济的“南京方案”,当传统制造插上智慧翅膀,当创新基因融入城市血脉,南京的“智造”故事才刚刚翻开序章。

  据新华网、央视网、

  《南京日报》

  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焊接智能化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