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商报

王俊峰:
用热爱描绘
数字文化“新篇”

日期:04-18
字号:
版面:第A05版:南京文化人才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记者芮天舒通讯员胡欣玥

  从手捧单反相机拍摄纪实人文照片起步,到如今带领团队在数字传媒领域多点开花,王俊峰用11年光阴,将对光影的热爱变为持续奋斗的事业。

  身为江苏远峰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他带领团队研发新技术为城市基建“建档”、多元开拓,启数字文化“新篇”。

  南京市百名优秀文化人才

  江苏远峰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俊峰

  技术创新

  为城市基建“建档”

  上高二那年,王俊峰得到了人生中第一台单反相机。在课业之余,他常常用镜头捕捉身边的动人瞬间,将它们定格为一张张纪实人文照片。在他看来,摄影不仅是记录,更是情感的共鸣。文化记录需要融入而非旁观。

  2014年,王俊峰考入南京艺术学院。求学期间,他创办了公司,待到毕业时,已经有不少摄影爱好者加入了他的团队。

  2017年,他接下跟拍南京上坝夹江大桥、南京江心洲长江大桥的任务,要对大桥的建造全过程进行记录。

  “工程拍摄是一个我们从未接触过的领域,也存在很多需要攻克的技术难关。”在和团队开会时,王俊峰给大家鼓劲,“面对挑战,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需要迎难而上的决心。”

  记得那一天,当重达800吨的钢箱梁被缓缓吊起时,他的团队正手忙脚乱——架在塔吊上的三台摄像机同时黑屏了。“电源模块烧了!”这是他们接手南京江心洲长江大桥跟拍任务的第135天,也是第三次设备故障。

  “拍摄机器固定在一个机位,电池的损耗更换是一个大问题。该如何解决?”经过日夜的思考摸索,王俊峰带领团队紧急改造延时摄影设备,通过外接电源与防雨设计实现无人值守拍摄,并开发“工程影像管理系统”,自动归档施工节点数据。

  2023年,南京江心洲长江大桥通过竣工验收,获我国公路项目综合评定史上最高分。而王俊峰及其团队也将南京江心洲长江大桥这座世界首座全钢混组合结构斜拉桥的建设过程一一记录,“建档”留存下来。

  从最初的南京上坝夹江大桥、南京江心洲长江大桥到如今的桥梁、公路、地铁等多领域城市基建跟拍,王俊峰团队的拍摄技术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

  “常泰长江大桥200米高空拍摄中,我们研发的磁吸式工程拍摄机器人将人工风险降低90%。”王俊峰自豪地表示,这种融合工业美学与硬核科技的新型记录方式,能更好地体现城市基建的非凡魄力。

  上高二那年,王俊峰得到了人生中第一台单反相机。在课业之余,他常常用镜头捕捉身边的动人瞬间,将它们定格为一张张纪实人文照片。在他看来,摄影不仅是记录,更是情感的共鸣。文化记录需要融入而非旁观。

  2014年,王俊峰考入南京艺术学院。求学期间,他创办了公司,待到毕业时,已经有不少摄影爱好者加入了他的团队。

  2017年,他接下跟拍南京上坝夹江大桥、南京江心洲长江大桥的任务,要对大桥的建造全过程进行记录。

  “工程拍摄是一个我们从未接触过的领域,也存在很多需要攻克的技术难关。”在和团队开会时,王俊峰给大家鼓劲,“面对挑战,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需要迎难而上的决心。”

  记得那一天,当重达800吨的钢箱梁被缓缓吊起时,他的团队正手忙脚乱——架在塔吊上的三台摄像机同时黑屏了。“电源模块烧了!”这是他们接手南京江心洲长江大桥跟拍任务的第135天,也是第三次设备故障。

  “拍摄机器固定在一个机位,电池的损耗更换是一个大问题。该如何解决?”经过日夜的思考摸索,王俊峰带领团队紧急改造延时摄影设备,通过外接电源与防雨设计实现无人值守拍摄,并开发“工程影像管理系统”,自动归档施工节点数据。

  2023年,南京江心洲长江大桥通过竣工验收,获我国公路项目综合评定史上最高分。而王俊峰及其团队也将南京江心洲长江大桥这座世界首座全钢混组合结构斜拉桥的建设过程一一记录,“建档”留存下来。

  从最初的南京上坝夹江大桥、南京江心洲长江大桥到如今的桥梁、公路、地铁等多领域城市基建跟拍,王俊峰团队的拍摄技术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

  “常泰长江大桥200米高空拍摄中,我们研发的磁吸式工程拍摄机器人将人工风险降低90%。”王俊峰自豪地表示,这种融合工业美学与硬核科技的新型记录方式,能更好地体现城市基建的非凡魄力。

  多元开拓

  启数字文化“新篇”

  很多认识王俊峰的人好奇,无论是工程的跟拍还是文化纪录片的拍摄,他带领的“90后”团队为何总能赢得客户的信任?王俊峰的答案只有四个字:持之以恒。

  “团队即使项目结束,仍持续为甲方提供素材更新与传播支持。”王俊峰介绍,团队曾用影像记录一年一度盘城葡萄节的盛况,后续他们以此为契机,挖掘当地日常人文故事,形成可持续更新的内容库。正是这种“超预期服务”,让团队离市场更近,也更懂客户需求。

  他还带领团队将技术创新推向更深层的产业赋能。在某酒窖品牌VR云展示项目中,团队通过毫米级精度的三维扫描技术复刻恒温洞藏环境。消费者戴上VR设备即可“漫步”陶坛矩阵间,连石壁凝结的水珠都纤毫毕现。

  望向未来,他眼中映照着更辽阔的图景:“我们将融合人工智能技术,把散落的工程影像、文化纪录片与城市变迁素材转化为可交互的数字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