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开腿,如何科学做运动
日期:04-04
版面:
第A05版:“体重管理”带火“减重经济” 上一篇 下一篇
扫描二维码 收藏电子版指南
运动方式的选择
依据肥胖程度和运动风险级别设计运动方式
体重较大、无运动习惯、运动风险中危和高危者,开始以有氧运动为主,如:慢跑、骑自行车、健步走、游泳等。
随着体重减低,逐渐增加抗阻和高强度间歇性训练比例,选择能长期坚持的运动项目或全身性运动,大肌群、多关节参与,消耗脂肪更多。
运动频率的选择
运动频率的选择
建议至少每周3次以上,最好是每周5次以上,但对于平时没有运动习惯的人来说,需要循序渐进。
适度的运动强度
适度的运动强度
中低强度运动可消耗一定的脂肪,运动时心率超过基础心率的50%—60%,适合所有超重和肥胖人群。
高强度运动适合不是特别肥胖的人群,注意运动时心率一般不超过基础心率的90%,运动时适度增加力量训练、抗阻训练。
合理的运动时间
合理的运动时间
学会利用碎片化时间运动,养成多运动的生活方式,例如每坐着工作1个小时站起来活动3分钟,用走楼梯替代坐电梯,用走路代替驾驶交通工具。
▲中低强度运动:
控制在一个小时内,前15分钟慢速热身,中间30分钟保持燃脂心率,最后15分钟逐步降速,每周保持3—5次规律运动。
▲较高、高强度运动:
建议每次40—60分钟为宜。
有效减肥之
有氧运动推荐
有效减肥之
有氧运动推荐
每天6000—10000步,步频100—120步/分钟,如果走上坡路,燃烧热量会更多。
快走
慢跑
每周3—4次,每次30—45分钟,记得穿上跑鞋,可以携带一小瓶水。
游泳
每周2—3次,每次45分钟,对颈椎病、腰椎病、关节炎患者友好。
骑自行车
每周150分钟,感受风一样的速度同时能减肥。
跳绳
每次15—20分钟,间歇训练效果更佳,随时随地能完成。
太极拳、八段锦等
传统养生功法
每周3—4次,每次30—60分钟,对中老年人或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来说更安全。
慢性病史人群
运动量力而行
慢性病史人群
运动量力而行
有慢性病史的人群开始运动减肥,目标要低,起步要慢,在展开涉及剧烈运动的新计划前,需要先征询医生的意见,按照运动处方运动。
高血压患者运动避免进行等长收缩类的肌肉训练,以免引发血压上升。如高血压未能有效控制,不宜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
糖尿病患者运动服降糖药可能会导致运动期间血糖过低,故患者须特别留意运动时会否出现血糖过低前的征兆,在运动前适量补充碳水化合物。
心脏疾病患者运动足够的运动前热身时段和运动后缓和时长(约10至15分钟)可降低运动期间或运动后冠心病发作的可能性,运动时须特别留意心脏病的病征,一旦出现,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尽快就医。
这些运动减肥误区
要避免
这些运动减肥误区
要避免
只做有氧运动,忽视力量训练
单纯有氧运动虽能减重,但可能同时流失肌肉,导致代谢率下降,反弹风险高。
运动后不敢吃东西
运动后30—60分钟内是“营养窗口期”,补充蛋白质(如鸡蛋、牛奶)能促进肌肉修复,不易囤脂,但需避免高糖零食(如蛋糕、含糖饮料)。
每天锻炼到力竭才有效
过度运动会导致皮质醇飙升,加速肌肉分解。
只看体重,忽略体脂率
体重秤数字不变?可能是脂肪减少、肌肉增加。
迷信局部减脂
如“每天卷腹就能瘦肚子”。脂肪消耗是全身性的,局部训练只能塑形。
婷鲜曼青
绩芮天舒
毕
祁
军
策划:顾
执行:闫葛菲
设计:赵震岳
总监制:梁建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