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芮天舒实习生倪嘉
“在确保展览主题不偏离主流价值观的前提下,我们希望通过实验性和前卫性艺术表达,打造出更具吸引力的展览,让观众从‘观者’变成‘共创者’,真正走进艺术、感受艺术。同时,也让更多优秀艺术家被大众看见,让美术馆成为连接艺术家与观众的桥梁。”
在南京书画院、金陵美术馆工作的11年里,张雪婷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的热爱。她希望通过精心策划的空间布局、富有创意的展示手法以及深刻的主题内涵,让每一场展览都与众不同。
南京市青年文化人才
南京书画院、金陵美术馆理论研究部主任
张雪婷
本期人物
南京市青年文化人才
南京书画院、金陵美术馆理论研究部主任
展览要﹃新颖﹄更要﹃鲜活﹄
2014年,研究生毕业的张雪婷考入金陵美术馆,成为较早一批进入馆内的员工之一。从理论编辑、典藏部副主任、宣传公教部主任到理论研究部主任……不同岗位的历练让张雪婷意识到,创新是展览脱颖而出的关键。
2024年,张雪婷及团队共同策划执行了“替身&分身——版画的基因研究展”。她聚焦版画的“基因”,利用现有材料,将印制的版画作品粘贴在亚克力盒子上,以实现对“基因”的图像解读,同时将作品图录撕下,揉成团钉于墙面,打造出“双螺旋结构”纸质装置,吸引众多观众前来打卡。
“无论是新颖的主题、独特的展陈方式还是丰富的互动形式,都能为展览注入新鲜活力,吸引更多人走进美术馆。”张雪婷说。
2024年,张雪婷及团队还共同策划了“一人·一城·一生”展览。展览以宣城一位普通记者的一生为缘起,从南京普通市民的故事切入,向观众传递平凡生活中的非凡意义。
搜集展览素材期间,张雪婷及团队在网上发现了一组独特的影像作品。创作者以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的南京老照片为素材,运用AI技术将静态影像转化为动态视频。这些由AI技术制作的视频,不仅让静态影像“活”起来,更为策展团队提供了新的思路,即结合现代技术来呈现展览。
在取得创作者的同意后,张雪婷及团队精心设计了一个充满怀旧气息的展陈空间:一台复古的老式电视机播放着由AI技术制作的视频,四周墙面上错落有致陈列着有关南京的老照片。静态的照片与动态的影像相互映衬,带领观众穿越时光,见证岁月流转。
“将展陈以更加多元的形式呈现,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看到自己的想法一步步变为现实,张雪婷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满足感。
观众
能“参观”更能“参与”
要说张雪婷在金陵美术馆参与策划的最难忘的展览,非“观众也是艺术家”项目莫属。
“‘观众也是艺术家’已经陪伴大家走过11年了。”张雪婷感慨,“这个展览所呈现的不仅是艺术作品,更是观众与艺术家之间深度互动、共同创作的成果。”
2014年,由金陵美术馆馆长刘春杰策展的“观众也是艺术家——金陵美术馆观众版画作品展”首次与大众见面。此后,该系列展览由以张雪婷等年轻人为代表的策展团队加以延续,获得原文化部2016年全国美术馆优秀公教项目提名及文化和旅游部2020—2021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展览项目等荣誉。
2023年,张雪婷又将精力投入到新项目“金陵美术馆开放计划”中。
展厅内特别设置了一面涂鸦墙,观众经与馆方沟通确认后,可在该区域进行创作。有人精心绘制了一个头戴紫色帽子、怀抱星星的卡通动物形象;有人写下了苍劲有力的“南京”二字……“每一场展览,我们都会为观众预留展示空间,邀请他们参与布展、创作,力求让每位参展人都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艺术诉求。”张雪婷说。
馆藏
要“挖掘”更要“延续”
“我们的馆藏方向有两个,一是挖掘更多具有潜力的南京中青年艺术家,二是让南京老一辈艺术家的作品得以延续。”
张雪婷介绍,2016年,金陵美术馆自主策划“金陵新韵”品牌展览,后更名为“金陵心韵”,用以展示南京中青年艺术家的作品。
在“金陵心韵”展览现场,书法、雕塑、油画、国画等各个门类的艺术作品集中亮相。“这些艺术家中有的已是南京艺坛的中坚力量,有的则是崭露头角的新星。”张雪婷表示,文化不仅仅需要传承,更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表达艺术家的创作态度,并反映当下的时代精神。
自2017年起,金陵美术馆策划“金陵大咖系列展”,先后为赵绪成、吴毅、朱道平、李剑晨、崔豫章等与南京有着深厚渊源的艺术家举办个展。
为了系统展示崔豫章的艺术成就,张雪婷与同事参与了“崔豫章水彩艺术馆”的建设。
“艺术馆内不仅有崔豫章精心完成的作品,还陈列了他细致入微的手稿原件。”张雪婷表示,“截至2025年初,金陵美术馆已受捐崔豫章作品300余件。艺术家捐赠的作品不能只是收进库房,而是要通过定期展示和更换,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其艺术价值。”
“金陵美术馆的定位是延续金陵文脉,立足南京,进行在地性挖掘。这些艺术家的创作历程与艺术成就,正是金陵文脉绵延发展的鲜活见证。”张雪婷坚信,一定会有更多优秀艺术作品走进公众视野,南京城的艺术之光也会越发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