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商报

厚植科创沃土 宁企枝繁叶茂

日期:03-26
字号:
版面:第A03版:重磅       上一篇    下一篇

  3月26日,南京2025产业科技创新与投资促进大会在南京国际博览会议中心召开。主会场外,软件和信息服务、生物医药、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一批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全球首创、国内首创产品,集中亮相;会场内,来自产业、科技及高校院所、金融投资服务机构、创新平台、商协会、国际友城及驻华使领馆、国际组织机构等各领域代表,共谋发展、共话未来。

  今年1月,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课题组在京发布的《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5)》显示,在2024年度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中,南京位列第六。南京这片科创沃土,不仅孕育出了生物医药、机器人、低空经济等领域的优秀企业,而且以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良好的产业生态、贴心的企业服务等吸引着更多企业为“宁”而来。

  “考察30多座城市

  最终选择南京”

  在南京世和基因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世和基因”)的实验室里,AI大模型驱动的数据分析系统正飞速运转。面对每毫升血液中无数基因片段组成的“信息迷宫”,系统仅用数小时便能从浩如烟海的数据中捕捉到占比不足百万分之一的肿瘤信号。

  对于世和基因董事长、总经理、首席执行官邵阳来说,今天取得的科创成果源自12年前的一个决定——当时他和团队为了确定企业应该在哪里落户,从南到北考察了30多座城市。邵阳做了一张表格,对每座城市各项指标打分,最终南京脱颖而出。“事实证明,选择南京是一个科学的决策。”

  2013年,邵阳和团队背着电脑包就奔赴南京,创业初期,一台项目研发离不开基因测序仪让他们犯了难。“当时,市面上购买一台设备至少要花费200万元,可我们手头上项目启动资金也就几百万元,买了设备,就所剩无几。关键时刻,是政府给我们‘加营养’,南京江北新区生物医药谷通过公共平台资金采购设备转租给我们,让我们花小钱办大事。”

  贴心的企业服务激发了企业创新的动力。2018年,世和基因自主研发的“益胜康”肺癌6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盒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创新审批上市,成为国内首批肿瘤高通量测序试剂盒之一;2023年,企业自主研发的多癌种早筛产品“鹰眼CanScan”获得美国FDA授予的突破性医疗器械认定;2024年,企业自主研发的“世和一号”非小细胞肺癌组织TMB检测试剂盒获得省级财政660万元免申即享奖励,同时还被纳入省级重点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产品目录。

  “做南京低空市场上

  不断翻滚的‘筋斗云’”

  一架无人机靠近管控区域,操作手表在发出报警震动的同时,表盘上瞬间出现无人机频段、机型、距离等相关信息……近日,在云上筋斗(南京)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上筋斗”),公司总经理郭鑫洋正与团队成员进行穿戴式无人机设备的新一轮测试。只见他快速点击手腕上状似手表的设备,开启控制干扰,接收到带有虚假位置信息的仿真导航信号立刻让无人机“迷路”,随后“落荒而逃”。

  创立于2021年3月的云上筋斗,是一家专注于研发低空无人机防御产品及安全监管系统的高科技企业。2022年,在参加“赢在南京”青创大赛时,团队被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一眼相中,通过旗下南京紫金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对云上筋斗进行了种子轮投资。今年3月,云上筋斗完成“天使+”轮融资,由南京市紫金低空经济产业投资基金、南京市紫金航天装备产业投资基金联合领投。

  “这些投资为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背书,让我们更有底气,也让更多资本和市场机遇‘看’到了我们。”郭鑫洋说。

  “2022年企业营收300万元,2023年营收1000万元,2024年营收2300万元,超过200个项目实现落地。”在郭鑫洋看来,云上筋斗就像一朵不断翻滚的“筋斗云”,在南京的低空市场上腾云驾雾,不断迭代、不断前进。

  “南京

  有人有钱有市场”

  今年1月,南京天创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创机器人”)发布全球首款防爆人形机器人“天魁1号”,推向化工厂、应急救援等高危场景。公司董事长刘爽介绍,“天魁1号”是全球首个获得IICT6级防爆认证的人形机器人,“可以给工业生产企业足够的安全感。”

  而脚下的这片沃土,也给了企业足够的安全感。刘爽说得诚恳:“在我们创业期间,南京给我们最大的安全感就是有人、有钱、有市场。”

  “南京有大量的高校资源,可以提供很多优秀的人才选择。资金也不缺。”“我们在南京拿到了第一笔天使投资,而且从认识投资人到收到第一笔钱,只花了27天。”刘爽说,在南京,天创机器人也找到了市场的“富矿”。

  “南京有国家级新型电力(智能电网)装备集群,南瑞、国电南自、科远智慧、朗坤等工业控制、电力相关产业上下游企业密布,我们只要把自己的产品做好,在‘家门口’就能很快打开市场。”刘爽说,“未来我们想提供更多应用于安全保障作业场景的机器人,提供全链条、全产品线、全系列的特种机器人。”

  “南京的营商环境吸引了我们”

  走进霍尼韦尔智能工业科技集团南京工厂,操作台前戴着护目镜、穿着白大褂的工作人员正点击屏幕、操作设备,生产线上机器轰鸣、繁忙运转。在这里,每年生产3亿个传感器,平均下来,每秒就有9.5个传感器走下生产线。

  1996年,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金城南京机电液压工程研究中心合资成立南京凯信航空附件有限公司,助力航空产业“飞”出新高度;2007年再落一子,成立霍尼韦尔传感控制(中国)有限公司,并快速发展成为领先的传感器、开关和控制器产品供应商——《财富》世界500强高科技企业霍尼韦尔,已经是南京近30年的“老朋友”。

  “老朋友”情谊深厚,“新故事”仍在续写。“过去的6个月内,我个人来了3次南京。为什么多次要来?尽管我自己的日程比较繁忙,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南京的营商环境吸引了我们。”霍尼韦尔中国总裁余锋说,霍尼韦尔的很多产品开发周期都较短,对时间的要求非常高,“过去几年,我们一直在追加投资,南京和南京周边地区有强大的配套能力,短时间内就能找到一大批质量价格有竞争力、响应及时的供应商,也是我们选厂选投资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据《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