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以89.38的高分成为江苏省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领跑者?背后是南京近年来始终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通过支持企业加快研发创新?加强成果转化和推广?加大技术创新保障?全面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价值实现。
在近日召开的江苏省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推进会上,由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研究院编制的《江苏省地区制造业创新指数评价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报告》显示,南京地区以89.38的高分位居全省第一,成为江苏省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领跑者。
南京3个维度指数得分位居全省第一
南京3个维度指数得分位居全省第一
制造业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是创新活动活跃、创新成果丰富、创新应用集中、创新溢出效应强的领域。
《报告》参考借鉴国家创新指数、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等方法,在多次征求省有关部门、行业专家以及设区市意见的基础上,建立地区制造业创新指数评价体系。据介绍,江苏省地区制造业创新指数以13个设区市为评估对象,从创新基础、创新主体、创新产出、创新环境4个维度,围绕“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等11个二级指标,对各地区制造业创新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根据指标评价得分,4个维度中南京地区有3个维度指数得分位居全省第一。其中,创新基础维度指数得分17.60,位居第一;创新主体维度指数得分26.8,位居第一;创新产出维度指数得分24.98,位居第八;创新环境维度指数得分20.00,位居第一。
全面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全面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近年来,南京始终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以企业技术创新的承载能力、攻关能力、转化能力、成果推广能力、人才集聚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六大能力提升为内涵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支持企业加快研发创新、加强成果转化和推广、加大技术创新保障,全面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四轮八驱防爆轮式架构上,有着一双粗壮有力的手臂,在智慧的大脑指挥下,“天魁1号”能够在高负载、复杂地形及高危场景中表现优异。
“天魁1号”是今年1月南京天创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发布的全球首款防爆人形机器人,可在氢气、甲烷等爆炸性环境作业,是全球首个获得IICT6级防爆认证的人形机器人。
面对风起云涌的人形机器人浪潮,南京早已抢先布局。目前,南京涉及机器人研发和生产的企业近百家,形成涵盖机器人整机、关键零部件、系统集成应用等全产业链条。
连续7年稳坐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国产品牌出货量第一的南京埃斯顿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以核心技术驱动,积极抢占人形机器人风口。去年9月,埃斯顿酷卓推出自主研发的第一款人形机器人,所有核心执行器部件均实现自主研发,成为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首个直投项目。
南京汇川技术有限公司正在南京建设高端装备研发生产基地项目,投产后将实现年产40万台/套机器人及其配套产品能力,计划在南京做强最为重要的工业机器人板块。
在机器人领域,南京不仅集聚了埃斯顿、汇川技术两大工业机器人巨头,还有亿嘉和、恒立、科远股份、中船重工鹏力、景曜科技、熊猫电子等一批工业机器人骨干企业。同时,苏美达智能、佗道医疗、蔚蓝科技等一批特种机器人创新企业,布局园艺、医疗、消费端领域。
通过培育一批优质企业,建成系列科创平台,打造若干优质场景,南京机器人产业正不断尽显硬核力、引领力,构筑起强大的区域竞争优势。
让新产业加速释放新动能
让新产业加速释放新动能
除了人形机器人领域蓬勃发展,南京的空域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忙景象。
位于江北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的南京聚隆复合材料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十多位技术人员正在忙于器件打磨,一块块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黑色板材,工人按照设计图纸组装成无人机机身。
一块块看似普通的外壳材料凝结了企业核心技术。“这些产品都是由碳纤维制作而成,主要适用于无人飞行器机身。”聚隆复材综合技术部部长刘瑞东拿起一块板料介绍,碳纤维材料具有抗腐蚀、耐高温、强度大的特点,在承载方面也拥有良好性能。
除了材料特殊,制备工艺也含有满满“黑科技”。刘瑞东介绍,企业正着手研发“一体化成型模压技术”,与传统工艺相比,这项技术能将飞行器机翼、副翼一体化制作成型,减少铆钉和螺丝使用量,机身重量轻20%以上。
每一次蓄力,都是为了更高更远地腾飞。2024年5月,南京召开低空经济发展大会,会上《南京市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6)》揭开面纱,提出要布局低空未来产业新赛道、培育壮大低空经济产业链、打造高水平产业承载区、组织开展低空领域重大活动等任务。
新产业释放新动能。如今,南京已集聚低空经济产业链主要企业近300家,既有融通无人机公司、中航金城、拓攻(南京)机器人农用植保无人机公司、南京亿维特eVTOL研发公司等头部企业,也有“小而精”的初创型企业,运营范围涵盖低空生产制造、技术研发、商业应用、运行服务等诸多领域,已基本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全覆盖。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近年来,南京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先进制造业为支点撬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不断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持续厚植先进制造业发展新优势。2024年,南京牵头的苏南特钢材料集群在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中成功胜出,成为目前全国钢铁行业领域唯一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在大飞机产业领域,南京规上企业超百家,在动力系统、机载系统、航空材料等领域研发和生产能力全国领先,参与的长三角(含江西)大飞机集群同步入选2024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加上此前的软件和信息服务、新型电力(智能电网),南京已手握4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在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不断增多的同时,南京不断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2025年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4年,南京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预计达3.9%,出台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实施意见,24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获评优秀、连续4年居全国首位,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050亿元。新增上市公司4家,入选中国独角兽企业12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0500家左右,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1900家左右。此外,人才资源总量达415万人,同比增长8.9%,入选国家和省级重大人才工程人数保持全省第一,连续3年获评“最佳引才城市”,1名人才获“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4个团队获“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
南京市相关部门表示,下一步,南京将紧紧围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聚焦“4266”产业体系,持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六大能力,全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让技术创新能力迸发出强大的产业发展能力,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产业体系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据《南京日报》《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