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他始终坚守在经济学教学科研的第一线,凭借对教书育人的无限热爱和对学术科研的执着追求,默默影响着身边的晓庄学子
本期人物
南京市青年文化人才、南京晓庄学院商学院副教授董凯
本报记者芮天舒
春节假期刚一结束,南京晓庄学院商学院副教授董凯便回到了那张堆满书籍和论文的办公桌前。
“光阴不等人,我想快点进入工作状态。”董凯扫视着面前摊开的学术论文,右手则习惯性地拿起一支笔,在论文的边缘空白处写下简短的批注。办公室里只听得见笔尖在纸上摩挲的沙沙声和偶尔翻页的声响。
董凯于2018年从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来到南京晓庄学院工作。多年来,他坚守在经济学教学科研的第一线,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凭借对教书育人的无限热爱和对学术科研的执着追求,深深地影响着身边的晓庄学子。
“曹植曾说过:‘冀以尘露之微,补益山海;萤烛末光,增辉日月。’在我看来,每一粒微尘都有自己的能量,无数微尘汇聚成一片光明。我愿释放光和热,照亮自己的路,也温暖更多学生的心。”董凯说。
用心阐释经济学概念
在南京晓庄学院商学院,董凯每周要给学生们上6节课,课程内容涵盖宏观经济学、金融经济学等。在学生眼中,董老师风趣幽默,特别擅长用通俗易懂的案例阐释经济学概念。
“曾经有位同学跟我反映弄不明白‘预算约束’这一经济学概念,我就举了个逛美食市集的案例帮助他理解。”董凯请学生设想,出门前兜里带了50块钱,而美食集市上有各种各样的美食:鸭血粉丝28元一碗、小笼包22元一笼、糖芋苗8元一碗、梅花糕6元一块……
“你恨不得将每个摊位的美食都尝一遍,但并不能随心所欲买,因为兜里的钱是有限的。”董凯告诉学生,这就是预算约束,它就像一个看不见的笼子,把人们消费行为限制在所拥有的资金范围内。
看着学生恍然大悟的神情,董凯因势利导提出问题——预算约束的概念,对规划人一生的消费有何启示?
“学生根据教科书回复我,人一生的消费受限于初始财富和一生劳动获取的收益。我告诉他,初始财富由个人家庭环境决定,无法选择;我们能做的是通过自己双手去奋斗、去创造,加大劳动获取的收益,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董凯表示,他经常借着讲解经济学理论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奋进。
在董凯看来,每一次和学生的交流互动,都是一次“教学相长”的锻炼。“为了能更好解答学生们的困惑,我只有不断了解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爱好,才能用他们听得懂的话进行解释。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相互学习,相互进步,相互滋养。”
聚力做好经济理论研究
在教学上积极进取的同时,董凯也未曾停下科研的脚步。
近年来,他聚焦围绕货币金融、环境经济领域展开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省部级以上项目4项,其中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一个与居民消费相关的项目。他聚焦当下社会出现的“M型消费结构”,提供了政策建议及启示。
董凯解释,假如把所有消费者按照收入水平排个队,从低到高站成一排。“M型消费结构”就像是队伍里出现了两个“高峰”。一个是低收入群体,他们的消费比较注重性价比;另一个则是高收入群体,他们的消费更追求品质和个性化。而夹在中间的中等收入群体,消费相对没那么突出,这就形成了一个像字母“M”一样的消费结构。
在董凯看来,中等收入群体虽然消费不突出,但基数大,他建议市场可以加大具有一定品质又价格适中的商品供给。他感到欣慰的是,近期一些时尚品牌推出了价格亲民的副线产品,既有品牌的设计感和品质,又符合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预算,吸引了这部分消费者,促进了消费市场繁荣活跃。
对于董凯来说,从事科研工作,就像是激光照射钢板的过程。面对复杂的经济理论与海量数据,他如同激光聚焦般执着。
凭借持续深耕,他终于在经济研究的“钢板”上凿出成果——在SSCI/SCI、CSSCI以及北大核心级别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相关研究荣获南京市第十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十三届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成果和荣誉激励着他向新的领域进行开拓。
董凯透露,2025年他将研究的目光聚焦于环境经济、银发经济等新经济领域,用理论研究更好地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让爱照亮学生前行之路
作为南京晓庄学院的教师,董凯始终牢记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理念,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
他是学生心目中的“知心大哥”。学生们在人生抉择上遇到困惑,都喜欢找董凯商量。
“记得有位同学因为毕业后是选择考研还是就业而感到迷茫。我结合自身经历告诉她,做学术需要能耐得住性子,而她的个性比较活泼,更适合去金融机构从事经营方面的工作。”董凯介绍,那位同学后来采纳了他的建议,去了一家知名银行工作。
他也是学生心目中的“心灵导师”。广泛涉猎各类书籍的他,是开导学生的一把好手。
曾有学生因为“学不进去”而感到懊恼,沮丧的他找到董凯倾诉。董凯劝导他:“你已经尽力了。可以尝试自己告诉自己——我确实为失去的感到难过,但我也在为自己创造新的可能性。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尝试向前迈出一小步,你会发现新的机会在路上生长出来。”在董凯的鼓励下,这位同学重拾信心,完成了学业。
他更是帮助学生提升的“引路人”。2021年,南京晓庄学院商学院参加江苏省普通高校第二届“知链杯”大学生金融科技应用技能竞赛。在接到比赛通知后,董凯加入竞赛辅导团队,利用课余、周末休息时间,对参赛学生进行精心辅导,最终指导学生获得2021年江苏省普通高校第二届“知链杯”大学生金融科技应用技能竞赛二等奖。
陶行知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对于董凯来说,教书育人的路是漫长的,他将在这漫漫征途中,用真心去迎接教育中的每一个挑战,让爱的阳光温暖每个学生的心灵。
作为南京晓庄学院的教师,董凯始终牢记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理念,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
他是学生心目中的“知心大哥”。学生们在人生抉择上遇到困惑,都喜欢找董凯商量。
“记得有位同学因为毕业后是选择考研还是就业而感到迷茫。我结合自身经历告诉她,做学术需要能耐得住性子,而她的个性比较活泼,更适合去金融机构从事经营方面的工作。”董凯介绍,那位同学后来采纳了他的建议,去了一家知名银行工作。
他也是学生心目中的“心灵导师”。广泛涉猎各类书籍的他,是开导学生的一把好手。
曾有学生因为“学不进去”而感到懊恼,沮丧的他找到董凯倾诉。董凯劝导他:“你已经尽力了。可以尝试自己告诉自己——我确实为失去的感到难过,但我也在为自己创造新的可能性。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尝试向前迈出一小步,你会发现新的机会在路上生长出来。”在董凯的鼓励下,这位同学重拾信心,完成了学业。
他更是帮助学生提升的“引路人”。2021年,南京晓庄学院商学院参加江苏省普通高校第二届“知链杯”大学生金融科技应用技能竞赛。在接到比赛通知后,董凯加入竞赛辅导团队,利用课余、周末休息时间,对参赛学生进行精心辅导,最终指导学生获得2021年江苏省普通高校第二届“知链杯”大学生金融科技应用技能竞赛二等奖。
陶行知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对于董凯来说,教书育人的路是漫长的,他将在这漫漫征途中,用真心去迎接教育中的每一个挑战,让爱的阳光温暖每个学生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