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7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商报

非遗文创有了新“卖”法

日期:02-21
字号:
版面:第A04版:文化力       上一篇    下一篇

  非遗文创有了新“卖”法

  在南京,不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除了在非遗文创产品上积极创新,还勇于探索和创新销售模式,为非遗传承和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在数字化浪潮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正迎来传承与创新的新时代。非遗文创产品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追捧,借助网络平台频频“出圈”,激发国潮经济新活力。

  在南京,不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相关机构积极探索非遗文创产品的呈现形式和销售模式,助力非遗元素加速融入日常生活,掀起非遗消费新浪潮。

  “体验式销售”大行其道

  “体验式销售”大行其道

  以往,非遗给人的印象就是古老技艺的“活化石”,而如今,越来越多的非遗文创产品开始融入当代生活和年轻人的世界中。

  在南京,区级非遗雕漆技艺传承人马智慧结合漂漆技艺制作的金陵漆扇,作为文创产品在市场上受到青睐。“漆扇近来卖得极好,这与现场体验有着极大的关系。当顾客能够亲身参与漆扇的制作过程,感受漆艺的独特魅力,亲手为扇子添上绚丽的色彩和精致的图案,这种沉浸式体验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购买欲望。”马智慧介绍,“体验式销售”在总体销售额中占比90%左右。

  “非遗文创的重要特色是手工制作,我们通过手工体验获得的收益已经超过销售产品获得的收益,占比80%以上。”市级非遗南京面塑代表性传承人钱翠芳与南京众多学校、社区合作,去讲授面塑文化,多年来已有上万名学生。虽然她的课程几乎都是公益性的,仅收很少的材料费,但积少总能成多。

  尖头的剪刀一戳、一转,在红纸间开开合合,上下翻飞;收手合刃,拈纸迎风一展,或生动活泼、或吉祥如意的图案跃然纸上——这一幕出现在市级非遗南京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张钧的工作室。据他介绍,去年剪纸非遗文创“体验式销售”占总销售额20%左右,比前年增加了一倍。

  “近几年,非遗文创‘体验式销售’一直在增长。”江苏省非遗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范萍介绍,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增强,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日益提升。非遗能够为消费者提供独特、丰富且有深度的文化体验,满足他们对于高品质、个性化消费的需求。同时,政府、学校举办的各种非遗活动,为非遗“体验式销售”的持续增长注入强劲动力。

  政府支持激发创新活力

  政府支持激发创新活力

  “我们在博物馆的租金几乎是免的,如果能按时到店里打卡,博物馆还会给我们一定的奖励。每年,文旅部门会带我们出国办展,推销非遗文创产品。”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江苏省级非遗秦淮灯彩代表性传承人曹红透露,传承人除了每年获得不同的补助外,还能享受各种政策优惠。这些举措让秦淮灯彩等非遗技艺有了更广阔的展示舞台,激发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创作热情和积极性。

  近年来,南京文旅部门也积极组织各种非遗技能比赛,推动非遗传承与发展。南京市市级非遗民间布艺代表性传承人高瑞雷介绍,这些比赛为广大传承人及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和交流经验的平台,也激发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使他们感受到非遗技艺的魅力。同时,媒体的报道、公众的关注,使得非遗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传播,提高了社会对非遗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政府对非遗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南京高淳陶瓷品牌部经理徐碧伟举例说,国家出台《“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一系列文件,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政策保障;江苏省近年来积极开展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以及非遗工坊等评选工作,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各级政府持续举办“水韵江苏·精彩非遗”“非遗贺新春——古城过大年”等展演活动,为传统项目提供展示舞台。正是在系统性保护格局下,高淳陶瓷建成了“高淳陶瓷制作技艺”非遗展示馆——高淳陶瓷博物馆,并被评为国家级博物馆,也使高淳陶瓷的品牌影响力与日俱增。

  “国家对非遗的一系列支持政策、媒体的关注、传承人的创新求变,使博物馆的游客人数近几年一直在增长。”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副馆长刘媛之说。馆里非遗文创品种较多,每年都推出与时尚融合的新产品,价格大多在100元—200元之间,贴近游客的审美需求与消费能力,极大地提高了非遗文创的市场接受度和普及度,带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收入增长。

  在跨界融合中绽放光彩

  在跨界融合中绽放光彩

  除了“体验式销售”和政府部门支持以外,南京诸多非遗文创还通过与不同领域的深度融合,探索出了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径。其中,“非遗+旅游”的深度融合尤为引人注目。据徐碧伟介绍,高淳陶瓷深度参与“水韵江苏”文旅品牌建设,精心打造的“国瓷小镇”非遗体验景区,集陶瓷文化博览、工业匠心研学、深度体验旅游、非遗技艺动态保护于一体,年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年均实现旅游收入3000万元,已成为中国国瓷新地标和非遗旅游新名片。

  南京云锦则通过品牌化运作和资源整合,与国内外一线高端品牌跨界合作,推出云锦装饰艺术品、云锦服饰以及云锦文化IP衍生品,如今的南京云锦研究所已经连续四年实现营业收入、利润双增长,2024年销售额过亿。南京剪纸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方林,首创了金箔剪纸,以金箔为材质进行剪纸创作,将南京金箔与南京剪纸两项技艺巧妙结合。此外,南京剪纸还与衣物、杯盏、包袋等日常用品跨界融合,衍生的文创产品让非遗更加贴近生活。

  与此同时,数字化赋能也为非遗产品的传播传承带来了新的可能。南京数回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赵云鹏说:“像剪纸、云锦、雕塑、木雕等,通过3D数字化转化之后,我们可以跟更多领域做结合,比如游戏、CG的电影、包括数字空间,线下的沉浸式体验等更多年轻人喜欢的数字化体验方式。”

  在全球文化交融的浪潮下,一些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也希望开拓海外市场。“我们通过构建纺织服装数智化供应链平台,正在为非遗国际化铺设一条‘数字丝绸之路’。”肯葳科技(南京)有限公司执行总裁韩剑峰说,“该平台深度融合AI需求预测、区块链溯源认证、智能分仓调配技术、供应链金融、丝绸制成品与纺织服装生命周期管理等前沿科技应用,让非遗元素精准对接国际市场需求,从而让中国非遗真正走向世界,促进不同文明间的相互理解与交融,在国际舞台绽放光彩。

  据《新华日报》、

  南京交通广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