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秉印
国庆中秋假期首日,秋高气爽。14时40分,南京江宁汤山阳山碑材明文化村景区明文化街已是热闹非凡,沉浸式演出《碑材之谜》正在上演:一名主播穿越至明朝,和明成祖朱棣、大学士胡广玩起了“直播秀”,让历史人物向网友娓娓道来碑材建造及停工原因。
5分钟的演出结束后,在场观众意犹未尽。不远处的白墙上,印着胡广奉命考察阳山碑材时所写的《游阳山记》:“仰见碑石,穹然城立……谓天生此石,以有所待也。”游客张先生指着墙上的游记散文,逐句翻译给6岁的儿子听,结合刚看完的《碑材之谜》,小朋友迫不及待想要一睹碑石“真容”。
阳山碑材是明永乐年间的重大工程,是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明太祖朱元璋营建孝陵所开的神功圣德碑,素有“天下第一碑”“世界最大的碑材”之称,由采石场开凿的碑座、碑首和碑身3块巨型碑材构成,总高度78米,总重量31167吨,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有着600多年历史的阳山碑材是南京明文化遗产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自今年春节起,景区对商业街区及演出进行了全新升级,推出“南都繁会·绝世碑材”大型沉浸式剧本游,围绕明朝时期的历史、人物、传说、民间故事自主创作演绎节目,融合非遗、舞蹈、武术、杂技、乐器演奏等艺术形式进行呈现,主打诙谐幽默、传递快乐、输出情绪价值。国庆期间,节目由原先全天27场增加至60余场,并增加了篝火晚会、花神巡游、野人部落、斗舞、斗曲等大型沉浸式互动体验。
漫步景区,独具明朝建筑风格的市井街区里,随时可以偶遇身着古代服饰,扮演着皇帝、衙役、官兵、乞丐、民间演艺人等角色的真人NPC(非玩家角色)。游客不仅可以选择加入招募队伍成为新兵、进入衙门参与断案、投身拍卖会“一掷千金”,还可以看唐伯虎点秋香、传统民间艺术猴艺等特色演绎,身临其境,感受明朝市井生活。据统计,假期首日,景区累计接待游客约8000人次。
“我们14时到景区,已经玩了3个小时,小朋友特别喜欢。”来自南京市区的“90后”游客包女士带着4岁半的女儿第四次来阳山碑材,“每次都有新体验,一到周末小朋友就闹着要来‘赚银票’”。
“赚银票”是景区增加游客黏性的法宝之一。景区负责人高荣璟告诉记者,“回明朝,赚银票”是游玩主线,游客可以围绕银票的获取和消费与NPC展开沉浸式互动,让游客来了还想再来。根据工作人员现场统计及问卷调查得知,过去景区游客以老年人居多,占比约七成。今年以来,20岁至40岁的游客占比已接近六成,其中个别亲子家庭从春节至今已来景区至少15次。另据线上购票平台数据分析得知,今年起,来自抖音平台的游客门票复购率超25%,南京以外游客占比超20%,同比增长一倍。
在高荣璟看来,景区追求的不是走马观花的“流量”,而是通过沉浸式体验,讲好在地文化故事,让古老的文化遗产不断焕发光彩和活力,真正为景区带来“留量”。此前,景区的主体是山边的古采石场,参观景物只有3块巨大的碑石,游客进入景区后,1个小时轻松逛完;如今,景区一方面增加配套设施,另一方面大量增加沉浸式体验,让各类演出好听好看又好玩,推动客流迅猛增加。统计显示,今年1—9月景区客流量较去年同期提升424%、营收提升316%,“五一”假期累计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超800%、营收同比增长1500%,游客在景区逗留时间提升至近4小时,带动餐饮、购物等二次消费快速增长,60余个商铺全部“满员”。
沉浸式体验之后,游客再触摸巨大的碑材,历史文化的厚重感油然而生。“讲好文化故事、唤醒‘沉睡的石头’,是守护,是焕新,更是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