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巍
来南京要“看风景”,更要“品文化”。数据显示,国庆中秋假期前两天,南京累计接待游客量517.3万人次,创下新高。与此同时,人们的消费偏好正从传统的“拍照打卡”,深化为追求沉浸式体验与参与性互动。比如,10月1日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推出专题展览“去看塔——从城市地标到世界记忆”,就吸引众多市民游客争相观展,一票难求。
“展”里为何风景好?一个关键原因是南京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文景观。“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天下文枢、“世界文学之都”,早已是南京的城市标识。近年来,南京着力赓续文脉,以文化人、以文兴城,2023年2月出台《关于加强保护传承营建高品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实施意见》明确,健全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营建更有特色、更有活力、更有温度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如今,南京的博物馆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类型多样、功能多元。新的文化业态不断涌现,各类文化展览精彩纷呈,既丰富了本地市民的精神生活,也让外地游客“为一场展,奔赴南京城”。
如何“展”出好风景?一个重要做法是持续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上下功夫,“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真正融入城市肌理和百姓生活。今年是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开馆十周年,此次展览中最受瞩目的展品,是“漂泊”110年后首次“归乡”的大报恩寺琉璃塔木塔模型。它再现了“宵深争见白毫光”的明代琉璃塔奇观,还原了那段从南京到世界的“文明记忆”,引人驻足、发人深思;也再次说明,“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一个热爱中华大地的人,他一定会爱她的每一条溪流,每一寸土地,每一页光辉的历史”。
“展”出更美好的风景,关注年轻人的需求和表达方式尤为重要。在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的展览中,既有实物文物的直观呈现,也有数字交互与影像的创新融合。比如“记忆生花”数字艺术装置,参观者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就能进入AR互动界面,用不同人的记忆去共同构筑一个新的琉璃塔,从而实现文化价值的跃迁。守护文化根脉,不仅要看见、记住,更要通过创新表达,让它拔节生长。在这方面,青年一代是生力军,更应成为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