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刘安琪
10月1日晚上9时,芜湖蔬菜供应商于占中在南京众彩市场忙着卸货、分拣。双节期间的供应量比平常多40%,毛豆每日销量达5吨到6吨,莴笋每日销量达10多吨。“我们的种植基地在芜湖二坝寨,毛豆白天收,下午6时发车,2个小时车程就能到达众彩市场。”假期里的南京都市圈,正争分夺秒配送“新鲜”。
“居住在都市圈城市,坐高铁来南京上班,成为很多跨省(市)上班族的最优选择。滁州南谯区‘盆盆鲜’蔬菜种植基地,清晨采摘的新鲜蔬菜1小时内便可送达南京的菜场和餐馆。用便利交通串起的‘双城故事’正在都市圈城市间上演。”就在几天前江苏召开的“坚决扛好经济大省挑大梁责任”系列主题新闻发布活动第三场——“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南京用鲜活的实践案例,展现了在新形势下,如何推进南京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加快助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20多年前,于占中就开始做鲜蔬生意。“我感觉越来越快了,原来得走三四个小时,现在两个小时就到了。”随着南京都市圈升级为全国首个国家级都市圈,城市边界正在被打破,交通越来越便利了。这样的跨省直达,确保了南京市民的“餐桌新鲜”。“南京人喜欢吃毛豆、豆角,还有青菜。”于占中介绍,瓠子、豆角、莴笋等蔬菜,他都会供应,这些品种在南京都比较畅销。
滁州来安县张山镇桃花村蔬菜基地,也是南京 “菜篮子”供应基地之一。这里到南京车程不到1小时,早上刚摘的丝瓜,中午就能到南京众彩市场。当天采摘、当天卖完,根本不愁销路。据统计,10月1日,南京众彩市场约有13%的蔬菜都来自南京都市圈城市。
记者了解到,为加强都市圈“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机制建设,我市建立都市圈重点“菜篮子”商品保供企业库,打造环南京都市圈1小时蔬菜保供流通体系,建立了都市圈9个联保联供蔬菜基地,面积达7873.1亩。便利的交通,让跨城如串门,几小时内,新鲜的田间蔬菜就出现在南京菜场,被端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国庆假期首日,南京大一新生小黄选择了当一日“特种兵”。她于早上9时42分从南京南站出发,26分钟后便到达镇江站。“一直想去打卡《白蛇传》中所述的‘水漫金山’。金山寺外的中泠泉,被称作‘天下第一泉’,许多人都慕名前往。”据小黄分享,午饭她和朋友选择了一家颇有人气的镇江锅盖面店。下午还一路游玩了镇江博物馆、北固山,最后逛了逛西津渡,于19∶06返回南京南站。“一天下来走了2万多步,感觉很充实。”小黄说。
除了一日速通旅游,各大社交平台还有不少“南京都市圈旅游攻略”,以南京为中心,将都市圈城市“打包”游玩。一次旅行,尽揽苏皖精华,高铁1小时穿梭古今,还能人均50元吃遍当地特色美味。
如今,“1小时通勤圈”是南京都市圈的基本空间形态。平日里,数以万计的上班族早晨从镇江、扬州、马鞍山、滁州等城市出发,一小时内就能抵达南京的工位,晚上再返回居住地。在假期里,南京人将这些周边城市当作旅游目的地,当天往返,探索美食与美景双重的新鲜体验。支撑南京都市圈生活越来越便捷、越来越幸福的原因正在于,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越来越密。截至目前,南京都市圈铁路设区市节点通达率100%,公路总里程超10万公里。
“建议推出30日定期票、20次计次票等灵活票制,降低通勤成本”“建议编制都市圈生态系统一张图,实现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建议组织南京都市圈足球、篮球、羽毛球等体育联赛,带动文旅消费发展”……
上个月,“我为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2026—2030)建言献策”活动正式开展。众多建言者围绕交通一体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共建、文旅融合、民生改善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一个个充满智慧与热忱的建议,正汇聚成推动南京都市圈发展的强大力量。“圈内人”都在共同期待着,南京都市圈进一步实现资源互补、协同发展、互惠互利,“圈”出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