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南京日报

“莱斯金陵”!南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日期:10-02
字号:
版面:第A02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杜莹

  通讯员 赵彤 王振坤

  “南京让我看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是少数人的工作,而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业。在南京,真正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9月29日,英国北德文郡生物圈保护区首席执行官Andy Bell乘船探访南京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在了解这个江中洲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动实践后,他由衷地发出赞叹。当天,Andy Bell与瑞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家协调员Johanna Mactaggart等国际专家一行应邀到访南京,开启了一场“生态+文化”深度体验之旅。

  2023年,英国北德文郡生物圈保护区作为共同发起方,参与南京市对外文化交流品牌项目“中国南京周”的线上传播活动“做自然的朋友——全球微笑传递”,通过生态主题与国际友谊的深度融合,搭建起跨地域文化交流新桥梁。此次来访,既是双方此前友好合作的延续,更是南京与国际社会共促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文化传播的重要实践。   

  此次参访首站选在江宁区的南京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这片曾经的传统农区,如今已凭借系统性的生态修复,蝶变为“长江绿宝石”和“生态大宝库”,入选2024年国际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自然守护类”提名、国家湿地公园创先联盟,获得江苏省十大观鸟胜地、首届十佳湿地生态修复案例等荣誉。当得知新济洲通过生态增容等措施,有效发挥了长江流域生态缓冲带和生物栖息地的关键功能时,专家们对南京将生态保护深度融入城市发展的魄力与实践表示惊叹。

  更令国际专家印象深刻的,是南京构建的全域性、全民性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这座城市正不断突破传统模式,通过科技赋能、场景融合与品牌深耕,让生态保护理念真正“活”了起来,走进市民日常生活。

  在公众参与上,南京连年举办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宣传、中华虎凤蝶同步调查、长江生物多样性夏季同步调查等活动,并成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教联盟,组建专业科普师资队伍;在青少年培养上,开展“生态文明第一课”“生态向学”等校园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出版《南京本土生物多样性科普丛书》《自然物语》等科普读物,培育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的“生力军”;在体验融合上,依托城市文化底蕴打造34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16家生物多样性体验地,推出5条生态文化精品体验路线,发布长江文化文明实践带等4条主题线路,让公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生物多样性之美……目前,南京已记录到3672个物种,其中包括92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

  频频露面的“微笑天使”长江江豚,就是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张闪亮“名片”。在长江江豚科考船上,专家们详细了解了江豚的日常观测与保护工作,以及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相关建设情况。为深化国际合作,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现场为Andy Bell和Johanna Mactaggart颁发了“长江江豚保护大使”聘书,邀请他们以长江江豚保护国际志愿者的身份,共同以“江豚微笑”为纽带,搭建跨地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交流新桥梁。

  参访行程后半段,专家们还走进南京世界文学客厅、明城墙,感受这座城市交融古今的活力与魅力。

  在世界文学客厅内,数字化文脉装置生动呈现南京1800年文学发展脉络,“声音邮局”“元宇宙生态平台”等创新体验项目让专家们深刻感受文学与科技的碰撞。当《登金陵凤凰台》的吟诵声响起,李白笔下的金陵盛景通过数字技术化为流动的山水画卷,这种“守正创新”的文化传承方式令专家们连连赞叹。

  沿明城墙台城段徒步,专家们近距离观察城垣建筑工艺,触摸600余年历史的城砖,并拍摄打卡“#Heritage In Frame #遗产同框”全球接力项目,记录世界文化遗产与当代创意的碰撞瞬间。据悉,该项目征集的全球影像将被整理成数字相册,通过Facebook等平台举办“Heritage In Frame”主题线上虚拟展览,推动南京故事全球传播。

  此行尾声,国际专家用一句“莱斯金陵”的称赞为南京之行画上了圆满句号。他们表示,期待未来与南京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文化传播等领域建立更广泛、更紧密的联系和互动。未来,南京也将持续在国际合作和文化传播中,展现“山水城林融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魅力,让生态保护成果与深厚文化底蕴在世界舞台上持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