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记者 黄韬铭 张晓洁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4日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改革发展成就。
事前预防更加严密
进行专项整治后,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伤亡人数比整治前下降了86%;中央应急抢险救灾物资储备较“十三五”末增长了39.6%,基本实现省市县应急物资储备库全覆盖;全国7600余家危化品企业、3300余处煤矿、3800余家工贸企业、1200余家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已实现在线监测……一组来自发布会的数据显示,“十四五”时期我国应急管理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我们把‘防得住’作为硬道理,全面加强了‘防’的工作。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九项重点工程实施后,针对防灾减灾救灾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建成了一批基础性、标志性、骨干性工程,带动我国自然灾害防治水平全面提升。”应急管理部部长王祥喜说。
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也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稳定。
扎实推进畅通“生命通道”,提高煤炭深部开采安全水平,推动化工老旧装置淘汰退出和更新改造,加强民航飞行安全……“十四五”时期,我国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开展以来各地累计排查重大隐患116万多项,整改率达到98.4%,其中企业自查占比从行动之初的37.1%提高到目前的52.5%。“反映出企业作为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正在由‘他律’向‘自律’转变。”王祥喜说。
应急处置更加高效
应急处置,责重如山。“十四五”时期,我国建成国家应急指挥总部,与省、市、县三级应急指挥部保持24小时音视频联通,构建起上下贯通、协调联动的应急指挥体系,加强自然灾害防抗救一体化应对,主动预置应急力量。
据介绍,“十四五”时期累计启动国家救灾应急响应85次,有效应对四川泸定地震、重庆山火、京津冀特大暴雨洪涝、甘肃榆中山洪等重大灾害。
我国地震多、强度大、分布广。防范应对大震巨灾风险是做好应急处置的重要方面。多部门制定回答“大震之问”落实方案、组织修订地震应急预案、组建强地震专业救援队伍……中国地震局局长王昆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国发挥“大安全、大应急”优势,各级启动应急响应1000余次,地震灾害应对更加有力。
队伍能力更加过硬
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队伍是关键。国家消防救援局局长周天介绍,“十四五”期间,截至8月底,消防救援队伍接处警量已达1027万起。
面对繁重任务,消防部门不断完善力量体系、夯实保障基础。“十四五”期间,全国新建城市消防站3538个,总数达到1.15万个,较“十三五”同期增长44%;新建政府专职消防队6692个,新招录政府专职消防员11.4万人,总人数达25.5万人。
“这几年新增消防车辆2.3万辆,防护装备439万件套,灭火救援器材202万件套。消防救援人员有了更多的救生‘利器’,也降低了作战风险。”周天说。
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规模增至近22万人,基本建成6个国家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建成113支国家安全生产和18支国家工程救援专业队伍……数据显示,“十四五”时期我国应急队伍能力更加过硬。
“今年缅甸发生了7.9级地震,我国是派出救援人员最多、到达灾区最快、营救幸存者最多的国家,这充分展现了中国速度和中国力量。”王祥喜说。
(据新华社北京9月2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