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余梦迪
蹲点主题:加快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让人才“近悦远来”
蹲点点位:“宁青驿站”建邺青年人才驿站(河西紫金和寓店)
9月21日上午8时30分,建邺区定康街40号“宁青驿站”建邺青年人才驿站(河西紫金和寓店),驿站管家陈丹提前来到岗位,先打开电脑调试系统,再对着手机里的入住名单逐行核对信息——每周日是驿站固定的集中入住日,60至70名来宁找工作的青年会拎着行李、带着对新城市的期待陆续赶来,他们的脚步声、咨询声往往要持续到下午。
青年人才初到大城市找工作时,往往面临住宿成本高、社交圈子窄等难题,南京作为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改革先行探索地区,“宁青驿站”的出现,为解决难题提供了方案。截至目前,全市共有37家“宁青驿站”,已服务青年近4万人次,累计入住天数超24万天。“宁青驿站”河西紫金和寓店,是团市委、团省委先后确定的首批“宁青驿站”与第二批“苏青驿站”建设站点,2022年底正式上线运营,陈丹也成为最贴近青年、最清楚驿站变迁的人。
流程简化+高效响应
让入住服务“省心又省时”
下午1时50分左右,河西紫金和寓店前台,行李箱滚轮划过地面的声响格外清晰。刚从外地赶来的青年李阳攥着身份证,额角沾着细汗:“您好,我预约了入住,下午2时30分要去附近面试,能否帮忙办理?”
“可以!不会耽误你的面试。”陈丹微笑着让李阳在微信里搜索“和寓”小程序:“别着急,打开小程序首页的‘宁青驿站’板块,跟着提示填信息就行。”她指导李阳完善申请信息、签署电子合同。“好啦!房门密码已经发到你手机上了,注意保管好。”陈丹说。
在陈丹眼中,“最帮青年省心”的改变,莫过于运营流程的优化。今年初,“和寓”小程序正式上线“宁青驿站”板块,入住流程从线下纸质化全面转向线上:青年只需在手机上在线完善个人信息、签署电子合同、支付押金,全程仅需5分钟左右。
不过,如今的高效便捷并非一蹴而就,驿站初期的运营状态,与现在截然不同。回忆起驿站刚运营时的日子,陈丹印象里满是“手忙脚乱”:彼时驿站仅有50间客房,设施配置也较为基础;办理入住全靠纸质合同,签一份就要耗时10多分钟,后续他们还得专程前往本部盖章,流程烦琐而耗时。
这样的起步状态并未持续太久。随着团市委深入调研青年住宿需求、持续复盘服务流程,驿站的升级改进在2023年悄然加速。当年1月,驿站为每个房间补充了一次性洗漱包,电水壶、电吹风等生活物资也陆续配齐,青年入住时的“不方便”渐渐减少,“获得感”变得肉眼可见。
“房间内配有被子、四件套、抱枕,均可直接使用”“退房时仅需拆除用过的床品四件套并放置床上,离店前微信告知‘已离店’即可,无须前往前台,简化退房流程”……在河西紫金和寓店,为了提前化解青年的疑问,陈丹和团队还整理了入住、续住、退房等常见问题的标准化话术,通过微信提前告知。
如今,若遇到电器故障,入住青年除了能通过小程序提交报修需求,也能直接微信联系陈丹。面对滚筒洗衣机、智能门锁这类不熟悉的电器,陈丹还会专门发操作视频远程指导,或第一时间安排维修师傅上门,用“全时段响应”解决青年的居住难题。
配套升级+资源对接 打造青年逐梦的“成长港湾”
在解决“住得省心”的基础上,“宁青驿站”更思考如何让来宁青年“住得有收获”——从生活便利到成长赋能,一系列配套服务的升级,让驿站从单纯的住宿场所,变成青年逐梦路上的“助力站”。
作为为来宁求职青年提供最长14天免费住宿的“暖心港湾”,河西紫金和寓店从未将服务局限于“解决落脚难”。驿站依托场地打造了宁青Yeah校·“邺”青学堂固定办班点,每周都会根据青年需求开设精品课程:既有贴合求职的职业规划指导、简历优化技巧、职场礼仪培训,也有适配城市融入的南京人才政策解读、历史文化科普,甚至还有缓解压力的心理疏导沙龙、兴趣社交活动。
“之前听了简历课,修改后投递回复率明显高了!”来自安徽的青年吴敏说,课程不仅实用,还让她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课程不仅服务驿站入住青年,还向周边企业青年开放,常有青年特意提前预约,在这里收获知识与友谊。
除了知识赋能,驿站更聚焦青年来宁的核心需求——就业,主动搭建起“企业与青年”的对接桥梁。驿站定期举办“驿企找工作”专场招聘会,每次都会邀请河西新城的科技企业、文创公司、金融机构等优质用人单位入驻,岗位覆盖技术、运营、行政、设计等多个领域。招聘会上,企业HR不仅现场讲解岗位需求、面试要点,还会与青年一对一交流职业发展方向。去年毕业的林骏就是通过驿站招聘会,成功入职一家心仪的互联网公司,“不用跑远,在‘家门口’就能对接好工作,特别省心。”
周边配套的持续优化,更让青年的“驿站生活”多了几分烟火气。如今,和里和你商业街区、金陵天地等商圈已成为青年课后、面试间隙的常去之地——有的约着去喝杯奶茶放松,有的打卡特色小店记录城市生活,还有的在商圈里的书店继续准备面试。“陈姐,你推荐的那家面馆味道超赞!”每当青年们兴奋地分享这些“小发现”,陈丹都觉得格外欣慰,“看着他们慢慢熟悉南京、喜欢南京,就像看着自家孩子慢慢适应新环境一样。”
“宁青驿站”还悄悄为青年准备了“专属福利”。团市委、移动公司为入住青年送上充值100元话费的“宁青移动电话卡”,方便大家在宁期间免费通话、使用流量,从细节处减少青年的生活成本。
在这里,免费住宿只是服务的起点,传递城市温度、助力青年成长才是“宁青驿站”不变的初心。
温情守护+细节关怀 让驿站成为青年“第一个家”
如果说流程优化和配套升级是“宁青驿站”的“硬支撑”,那么管家们的温情守护和细节关怀,就是驿站最暖的“软内核”。这些藏在日常里的小事,让驿站超越了“临时住所”的定义,成为来宁青年在陌生城市的“第一个家”。
在陈丹的记忆里,驿站的日常满是这样温暖的片段。曾有名女生早上出门面试,不慎将手机锁在房间里——解锁密码是短信发送的,她既没及时修改,也记混了数字,跑到前台时急得直哭。陈丹一边安抚她的情绪,一边赶紧联系技术人员获取临时密码,看着女生拿到手机后破涕为笑、连说“还好有你”,她心里也泛起一阵暖意。
还有一天晚上10时许,一名家长突然打来电话,语气焦急地说联系不上闹情绪的孩子,担心得睡不着。陈丹放下手头的事,立刻上门确认孩子安全,又第一时间给家长报平安,电话那头反复的“谢谢”,让她更深刻地明白,“驿站不只是提供住宿,更要帮青年照看好自己,让远方的家长放心。”
在众多被驿站温暖的青年中,上海退伍军人小周的故事,让陈丹记忆犹新。当时,小周刚退伍来南京求职,常常和陈丹聊起部队生活的点滴,也会倾诉在陌生城市找工作的迷茫。得知驿站每周五有就业辅导活动,小周每次都准时参加,认真听老师讲职业规划、简历优化技巧,还会主动提问交流。后来,小周成功地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搬走那天特意来跟陈丹告别:“驿站就像个临时的家,让我在陌生的南京不慌不忙,能安心找工作。”
如今,虽因招聘季结束,驿站房源数量已从峰值150间调整至100间,但每周一中午12时团市委释放下一周房源后,名额很快就会被申请一空。面对周日数十人排队办理入住的场景,陈丹早已没了当初的焦虑慌张,沟通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愈发熟练。她看着青年们带着行李走进房间,有的互相分享面试趣事,有的围在一起咨询周边企业招聘信息;遇到青年提出“想和朋友住同一个套间”,陈丹也会尽量协调。尽管青年入住时间短,但这份“小便利”,总能让他们在陌生城市多一份安心。
截至目前,河西紫金和寓店已累计接待超9000名来宁求职、创业的青年。从初期仅提供住宿的基础服务,到如今“住宿+服务+赋能”的全方位保障,这处驿站早已不是简单的过渡性住所,而是在陈丹这样的驿站管家用心守护下,成为无数来宁青年逐梦路上的“温暖起点”。
记者手记
珍贵的“第一份温柔”
“宁青驿站”最珍贵的,从来不是“最长14天免费住宿”的标签,也不是“5分钟入住”的流程优化,而是让每一名初到南京的年轻人,在这里寻到了“不孤单”的归属感——有人分享求职经验,有人主动伸出援手,有人悄悄留下善意,这些细碎的温暖汇聚起来,便成了一座城市赠予青年的“见面礼”。
就像吴敏所说的,“这里不是‘临时住处’,而是我来南京收到的‘第一份温柔’。”这份温柔,将伴随这些年轻人,在南京的街巷间、写字楼里慢慢生根发芽,最终化作这座城市给逐梦人最珍贵的“回响”。
也正如陈丹所言,“他们来的时候,大多带着几分慌张;走的时候,能多几分踏实,这就够了。”这份踏实,或许比任何量化数据都更有力量。它让青年们清楚地知道,在南京,有这样一个地方,愿意稳稳接住他们初来乍到时的不安,也会一直陪伴他们,一步步走向属于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