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赛男
中秋节临近,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纷纷晒出亲手制作的月饼——传统饼皮成了万物皆可包的容器,臭豆腐、螺蛳粉、豆角肉,摇身一变成了新奇馅料。就连常规馅料也能玩出新花样,把蛋黄派轻轻一压,就成了省时省力的“懒人月饼”;还有人把云腿月饼做成冰淇淋,把经典五仁月饼摆盘成米其林花式。网友纷纷调侃:“月饼只是个形状罢了”“万物皆可月饼”。
从表面看,这些创意月饼与传统月饼的制作工艺、口感讲究似乎格格不入。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月饼是“三油三糖”的经典味道,是藏在细节里的仪式感:酥皮要层次分明、入口即化,馅料得甜而不腻、滋味醇厚,就连模具上印着的“花好月圆”图案,都承载着对节日的美好期许。可如今的年轻人偏不按套路出牌——汉堡压成的“月饼”边角溢着肉汁,吐司版“月饼”松软得没了规整形状,有网友戏称:“看到这样的造型,瞬间饱了。”这种看似“不合常理”的创意,实则是年轻人对高糖高油传统口味的“温柔反抗”:不是不爱中秋,只是不想被“必须吃甜腻月饼”的规则绑架。
探究“月饼爆改”背后的深意,便会发现温暖的情感底色。年轻人用零食压模做月饼,看似随性,却执着于选择圆形模具——因为那是对“月圆人团圆”文化内涵的深深认同。“圆月配圆饼”,月饼作为中秋团圆的象征,早已烙印在每个人的文化记忆里。即便不喜欢传统月饼的口味,年轻人仍愿以创意参与到节日中来,用“形似”的月饼,传递出对幸福圆满的向往。
事实上,传统月饼本身也从未停下创新的脚步。在河北石家庄市黄庄村,当地月饼生产企业紧跟消费潮流,推出玫瑰荔枝、红豆咖啡等新式口味,还研发了低糖低油配方,以契合现代人对健康饮食的追求;苏州稻香村等老字号与热门IP跨界联名,推出“国潮感”十足的定制礼盒,让百年品牌焕发全新活力。至于年轻人的“爆改”行为,不过是把这种创新从生产线延伸到了家庭厨房——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创意月饼,将个人的情感、创意和对节日的理解融入其中,让中秋这个传统节日,增添了个性化色彩与沉浸式参与感。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中秋之夜,月光皎洁,照亮了不同的团圆场景:有人精心烤制传统月饼,让经典味道在时光里流转;有人用空气炸锅“炸”出创意款,让节日充满新鲜感。月饼的形式虽然不同,其中蕴含的心意却一脉相通:借这一枚圆圆的月饼,寄托对团圆的深深期盼。无论月饼的形式如何改变,那份对团圆的向往,对亲情的珍视,始终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