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婕妤
昨晚,南京奥体中心灯火璀璨。绿茵场上,“苏超”南京主场赛事正酣;看台上,球迷们的呐喊声燃动全场;而在幕后,一支专业的医疗保障队伍全程严阵以待。现场,近200名医护以及赛事前后各医疗康复保障人员,用细致入微的准备、专业的医疗处置,为这场绿茵盛宴筑起一道坚实的安全防线,既守护着看台上万千球迷的观赛安全,也为赛场内拼搏的球员们保驾护航,在赛前、赛中、赛后,全链条打造“健康防护盾”。
从赛场到训练场的伤痛“第一响应人”
“嘟——”裁判的哨声骤然响起,一名球员在拼抢中不慎倒地。几乎在哨声落下的同时,场边医疗点的医护人员已拎着急救箱冲向伤员,市第一医院运动关节科副主任蒋逸秋,就是该保障团队的其中一员。不过,除了绿茵场边的应急处置,蒋逸秋更多地“藏”在幕后,为球员的康复用心“谋划”。
“蒋主任,跑完两场比赛后,这名球员膝关节特别痛,您能帮看看有没有造成实质性损伤吗?”每场“苏超”的赛前赛后,蒋逸秋的手机常常收到随队队医、康复师发来的咨询短信,在他的建议与帮助下,队医、教练与他协同合作,共同商讨球员的治疗康复措施、训练调整。
但很少有人知道,蒋逸秋也是带伤忙碌。不久前,因为一场意外,蒋逸秋肩关节脱位、脚部骨折,但在这期间,他的医疗保障工作一直没有停下。除了“苏超”赛场,作为“江苏省优秀运动队医疗保障定点医院”,在省内率先成立运动关节科的南京市第一医院还承担着在宁的国家队、省队以及部分体育院校青年队等队伍的医疗保障工作。蒋逸秋常带领科室团队参与省体育局、体育院校的日常下队巡诊,并对有健康问题的运动员进行积极治疗。
从午后到凌晨的“看台防线”
除却绿茵场的球员保障,对赛场看台上的守护,则从球迷们踏入奥体中心的5小时前就已经开始。
只要有赛事保障任务,15时不到,市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郑以山就已抵达球场,“虽然已经来过很多次,但还是提前来熟悉场地、医疗点布局等,每一个细节都要清楚。”郑以山一边再次检查医疗箱里的应急药品,一边和身边的医护叮嘱,“要没事心中有数、有事行动不慌。”
接下“苏超”医疗保障以来,郑以山一直守护着看台防线。在负责看台的巡视保障时,郑以山不仅要对球迷的突发情况进行应急处置,还要通过主动监测及时发现并提醒球迷意识不到的健康隐患。近两小时的赛程,郑以山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下。在负责第二医疗室时,他的保障任务更重,这里位于二层看台球迷入口附近,是人流量较多的区域之一。从14时抵达现场,到最后一名球迷、工作人员离开,郑以山在23时许才离开奥体中心,到家时已是第二天凌晨。
在统筹下,有近200名来自南京市属各医疗机构以及市急救中心的精兵强将,分布在球场的各关键区域医疗点位,像一颗颗定心丸,让观赛球迷倍感踏实。
从本土到外市的跨市康复“后盾”
在多轮比赛的保障下,南京的这支“苏超”健康守护“天团”不仅为南京队筑起了坚实的健康防线,其专业高效的保障能力更是声名远播,不少其他市的球员在遭遇运动损伤后,也纷纷慕名而来,希望能得到他们的专业诊疗与康复指导。
前不久,几名球员就专门来到栖霞区迈皋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该中心副主任、运动康复专家陈宝宜求医。据悉,今年“苏超”举办前,南京队球员杨笑天就因足底筋膜炎,来到该中心接受治疗。一传十,十传百,该中心的运动康复门诊,渐渐成了“苏超”球员口中的“脚伤救星站”。
这也并非陈宝宜首次为运动员保障,在多场比赛中作为替补球员候补的南京队助理教练张新林,在此前中甲比赛中小腿胫骨骨折,手术后也找到陈宝宜做系统性康复,为随时回到赛场做准备。就在不久前,陈宝宜再度收到张新林发来的咨询短信,给出专业的指导建议。
当终场哨声响起,球员相拥庆祝,球迷欢呼散去,南京奥体中心的灯光渐次熄灭时,这支“隐形守护团”,从未出现在记分牌上,却为赛事注入最坚实的健康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