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南京日报

熟悉的颐和路

日期:09-26
字号:
版面:第B04版:风雅秦淮       上一篇    下一篇

  □ 若水

  颐和路是南京的网红打卡地。无论是本地人的认知,还是在外地游客的心目中,其范围绝对不单单指颐和路这条路本身,而是泛指以颐和路为中心的整个街区,由北京西路、江苏路、宁夏路、西康路围合而成,区内道路皆以中国各地风景名胜命名。

  颐和路的重点,首先是它的历史。自1933年起,陆续建成287处独立式花园住宅,至今保存较好的有200多幢,且多用作居住,整体风貌、街巷空间尺度几乎保持着当年的格局。

  江苏路的颐和公馆,即颐和路公馆区第十二片区,共聚集了26幢建筑,现已成为集展览、休闲、住宿、餐饮于一体的城市空间更新范例,对公众开放。

  宁海路5号,苏州园林风格,院内小径用红、黑、白三色鹅卵石铺成鹰、狮、虎和鸟等图案,至今完好无损。1937年,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部设立在这里,委员会主席拉贝及全体成员为了保护难民,与日军进行了艰苦顽强的斗争。

  颐和路37号,房子保存完好,现为多家人共住。去年4月中旬,这里热闹了好几天,各种器材和道具摆满了房前的人行道,各种专业车辆把旁边的天竺路都停满了。由张国立、佟大为、梅婷等主演的都市剧《我的后半生》的部分场景就是在这个院子里拍摄的。

  一条颐和路,几多今朝情。

  颐和路上从来不缺拍照的人。黄墙青瓦、斑驳光影、老式红漆百叶窗……像一座旧时的万国建筑博物馆。但路上飘然行走的一群又一群的年轻人,又让人觉得此地有一种早已超然于时间的优雅。

  鲜活、生动的当下,何曾不是未来的历史,每按一下快门,都是一次记忆的定格。

  初春,琅琊路和普陀路交叉口那段墙上的蔷薇花,不知道迷倒了多少人。

  花下墙边,时而放一辆绿漆的扫码自行车,有人假装推着缓缓而行,拍下照片;时而停一辆黄色的踏板摩托车,有人手握着把手,一只脚做上车状,定格下准备飞驰的身影……我常住附近,年年看,天天看,早上看,晚上看,就是看不腻、看不厌。

  盛夏,满街的老树焕发生机,绿树荫荫,一片清凉。

  颐和路11号那棵歪脖子树,这两年也是出尽了风头。路对面是颐和路12号,原先开了家“山海咖啡”,有段时间电视剧《繁花》很火,“山海咖啡”摇身一变成了“繁花”,每次路过,总情不自禁想起电视剧《锦绣未央》 主题曲《天若有情》中那句歌词——“风扬起时繁花落尽,谁执笔为你绘丹青”。

  紧接着, 一个住户将临路的一个小厨房(本身就有一个横卧的小长方形窗户) 也改成了一家咖啡馆,就叫“12号咖啡”,很有 商业头脑,连窗台的摆设都特别迎合年轻人的口味。有了“12号咖啡”后,感觉颐和路的人更多了,还催生了一个专为路人拍照修图的产业。尤其是晚上,一群小年轻盘腿坐在咖啡馆门前,好几台笔记本电脑在他们前面一字排开,对面歪脖子树下备有聚光灯。经了解,是之前在线上约好,拍完后马上后期处理,现场交“货”。

  深秋,满街的落叶,一片金黄。

  同时,江苏路与西桥交叉口,将远处的紫峰大厦居中,两边修旧如旧改造过的小高层住宅楼作为对称构图,堪称南京的取景胜地。同样,在天竺路上,琅琊路小学教学楼的一侧,以晚上亮灯的紫峰大厦为远景,以琅琊路和天竺路交汇处的一处黄色墙面屋檐和一盏老旧路灯为近景,拍下来的照片,紫峰大厦就像矗立在天竺路上似的。

  寒冬,牯岭路3号的“美院大巴画室”无疑是这片街区的一个温暖之所。

  一个横卧的长方形窗户,恰好位于人字形的老屋顶下,左边一杆路灯,右边一棵梧桐。白天不营业,晚上也不是常态化开门,很多时候,仅有一只灰色的猫独自坐在窗台上打瞌睡,偶尔用余光瞟一眼路人。这窗一旦打开,却够吸引路人目光的。左边的小黑板总是写上不重样的字句,如“欢迎进店打卡”之类,墙上各种不同风格的画作也不时变换,一些别具特色的小摆件同样在翻新,窗台上是一杯杯插上吸管的透明液体,杯子颜色各异。最右侧放置的则是一排小瓶装酒,酒的品种也轮流切换。这地方拍照时间集中在晚上,常常看见一对对的恋人在这儿拍小视频,推着个小行李箱,男孩子戴着鸭舌帽,女孩子围着条长围巾,在窗前走来又走去。

  此外,在颐和公馆对面的江苏路上,有个三层楼的颐和路数字展示馆,前年才竣工,大门开在背街方向,整栋楼房除了一楼的“颐和咖啡”有很小很小的一块店面招牌外,没有任何标识,很符合南京人毫不张扬的个性。但进入一楼大厅,却很惊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巨大的电子钟(两种图案隔天交替),两边高高的墙上是流动的旧时光胶片,地下(透明的玻璃罩着)则是民国时期整个颐和路街区的污水处理厂的所在地。二楼左侧是一个名为“颐和瞬息”的时光隧道,传统的红木雕花窗与现代光影融为一体,中央,一部老电影循环播放。 三楼是定期更换的画展和江苏本土出版社的一些新书……

  有人说,颐和路的浪漫,只有来过的人才懂。我要说,颐和路的韵味,只有在这儿住过的人才感受真切。

  2019年底,我来到南京,入住颐和路,至今已近6年。6年来,人看颐和路,我看颐和路的人,从当初的完全陌生到逐渐熟悉,到爱上这儿的一草一木。哪一天当我回首往事时,一定会因为这段难忘的生活经历而倍感骄傲和自豪。

  想起曾几何时,每逢周末的早上,总沿天竺路—琅琊路—莫干路—宁海路—颐和路慢跑,呼吸着新鲜空气,看琅琊路上的蔷薇、莫干路上的广玉兰花开花落,以及树在别人家、枝条搭在公共墙上、花香在颐和路社区院内的那一大兜黄木香;感受宁海路上似扇形的棕树叶四季常青、迎风招展。每天只要不是刮大风、下大雨,晚上总顺着琅琊路、普陀路、牯岭路、灵隐路循环漫步,跟送牛奶的小伙子、保洁的环卫工、遛狗的老姐姐都熟悉得不得了。

  更为难得的是,一是仗着天时地利,每天都乐此不疲地为不少外地来的游客指引路线;二是一天又一天,见识了太多路人摆拍的千姿百态,自己也从跟着游客比划开始,到专门报班学摄影,到现在常常欣然受邀,为只身一人来旅游的路人和想留一张一个都不能少的合影的小团体代拍;偶尔还自告奋勇,为因初来乍到而选择不太合适的取景地点、拍摄技术不怎么熟练的同龄人“指点迷津”,真可谓随时随地都在感受“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意境……一切的一切,都是惬意的、温馨的,也是弥足珍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