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南京日报

鸡笼山下,与中外名家共赴文学之约

日期:09-26
字号:
版面:第B02版:风雅秦淮       上一篇    下一篇

“鸡笼山下大师课”现场。主办方供图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鲁舒婷

  秋意渐浓,文学正暖。近日,南京世界文学客厅“鸡笼山下大师课”接连开讲。鲁迅文学奖得主谭旭东、爱尔兰当代著名作家科尔姆·托宾相继开讲,以公益分享的形式,为市民、文学爱好者和普通写作者带来满满文学干货,用接地气的表达打破专业壁垒,让“人人会写作”的理念落地生根,也让南京作为世界文学之都的魅力愈发鲜活。

  “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本能。”鲁迅文学奖得主、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谭旭东在“从阐释学到创造学:如何理解创意写作”的主题分享中,多次强调“信任自己的感觉系统”这一核心观点。

  谭旭东以唐诗为例,告诉现场听众,杨万里笔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王维诗中“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本质上都是对日常感受的敏锐捕捉。“要训练自己的感受力,把你的独特的感受力表达出来,如果你不信任自己的感觉,你不可能真正信任文字世界,也不可能信任文学。”谭旭东说。

  现场,不少家长和中小学语文老师针对“如何激发孩子写作兴趣”向谭旭东提问,他表示,创意写作的核心是“创意”而非“写作”,因此,不必一开始就追求“写完美文章”,而是重视创作过程中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过程。

  在他看来,区别于传统课堂组织模式,创意写作作为一种新的现代教育方式,可能是工作坊式的集体创作,可能是思维激荡的头脑风暴,也可能是作家的经验分享。

  “小说的精彩,不在于宏大的背景,而在于人物的复杂与细节的温度。”爱尔兰当代著名作家科尔姆·托宾先后以两位享有盛名的作家亨利·詹姆斯、托马斯·曼为原型创作了传记小说《大师》《魔术师》,分享了虚构写作的核心技巧。

  他认为,无论是写真实历史事件,还是创作原创故事,“人物” 永远是核心。“我是用小说的方式,去‘想象’他,而不是描述或解剖他。所以关键在于,如何让读者感受到,我正透过他的眼睛在看世界,我正活在他的头脑中。最终,我希望读者能从他的视角去感知、记忆和注意这个世界——这是一种‘意识机器’,一种文学的幻觉:你仿佛就坐在他房间的对面。”

  当前,随着技术进步,AI在写作、创造与想象力领域逐渐对人类构成挑战,AI写作是否会替代人类写作?

  面对这一话题,托宾认为,AI写出来的文字有一种“死寂感”:“就像有人模仿歌手的声音,却没有歌声里的情感与灵魂,而文学需要的,正是这种独属于人的温度、困惑与感动。”

  这是时隔十年,托宾再次来到中国,开启为期两周的中国行,第二站便是南京。“十年后能再次来到这里,这种感觉太好了!”托宾说,南京的自然景色如此优美,令人愉悦,而小说的读者群体正在不断壮大,更可喜的是年轻读者越来越多,足见这里文学底蕴的深厚。

  作为南京的“老朋友”,谭旭东再次感慨,南京不仅是世界文学之都,还是“诗歌城市”,“阅读唐诗宋词就会发现南京的‘出镜率’很高,这是一个看似古老却内蕴着很大变动力量的城市。”

  作为南京世界文学客厅的公益品牌活动,“鸡笼山下大师课” 始终致力于搭建“大师与普通人”之间的桥梁。此前,它已与面向青少年的“鸡笼山下文学课”形成互补,邀请过莫砺锋、韩东、苏童、毕飞宇等文学大家开展公益讲座,不设门槛、免费开放,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聆听高层次文学分享。

  南京世界文学客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鸡笼山下大师课”将继续坚持公益性,邀请更多不同领域的文学、艺术大咖走进来,既传递高质量的文学知识,也让更多人感受“文学离生活很近”——无论是想提升写作能力的普通人,还是热爱阅读的市民,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学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