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峰
9月24日,为期3天的2025“旧书新知·金陵旧书市集”走进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当天,设在校内李文正图书馆的市集现场书香浓郁、人来人往。
在旧书市集,文学被转化为可触摸的日常,文创及周边产品总是表现抢眼。这天,在雅文书店的摊位前,一位年轻的女老师正在挑选发簪。作为该店的文创产品,这支发簪造型独特,薄薄的紫纱下面密密缀满小珍珠。“都是一颗一颗手工串起来的,要花一整天呢。”老板邵蓓蓓神情中有些抱歉,“有点小贵。”最终,这支原价50元的发簪以48元成交。
逛旧书市集,有人会专门为几块钱的旧书而来,有人会在泛黄的纸页中触摸旧日的时光,也有人会在市集中学会与不同的人交往。
一番闲逛,东南大学研二学生沈耀东淘到了一本小人书《苔丝》和一本三行诗集《我在东南大学的日子》。名著《苔丝》以小人书形式表现,让他感觉很“新颖”;购买诗集是因为,“希望在毕业之后能够以此怀念大学时光。”此前,东大曾与《青春》杂志社共同策划推出“校园三行诗”征文活动,以“我在东南大学的日子”为主题,打造独属于东大人的青春记忆。
据了解,东南大学虽以工科为主,但其文科也有源远流长的脉络,涌现出星光熠熠的东大诗人群落,而市集中的“东大元素”也是无处不在。
在薛冰撰写的《南京城市史》3个版本中,东南大学出版社的版本至关重要。王澍的《造房子》也摆在显眼位置,它以建筑的角度探寻传统文化、东方哲学的美学价值。作为首位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中国籍建筑师,王澍就曾在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建筑系就读。
金陵旧书市集已先后举办多场,其打破传统交易边界以及“旧书循环+文化共创”模式,尤其受到广大年轻读者的青睐。
南京市出版物发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王琳告诉记者,本次市集共有十多家单位参展,包括复兴书店、三槐堂旧书店等二手旧书店。从古籍善本到最新图书,从近现代文学到人物传记,从20世纪的老杂志到古早连环画,各类图书应有尽有。
记者在现场看到,市集除了古旧书销售区和文创及互动打卡区,还设有图书折扣区、以旧换新区。在这里,读者不仅能以优惠的价格淘到自己喜爱的书籍,更能收获知识、文化,促进情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