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宇
茅盾文学奖得主、《白鹿原》作者陈忠实的一生,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陈忠实画传》巧妙地截取其中26个关键瞬间,串联起他不平凡的人生。
作品以陈忠实人生中26个重要节点为脉络,辅以200余幅陈忠实的个人影像、手迹等珍贵资料,通过“画传”这一独特形式,立体还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这不仅是一次文献的梳理与视觉的呈现,更是一场深入灵魂的对话,一次对中国当代文学精神的追溯与确认。
作者邢小利摒弃传统传记的线性叙事,以“剥洋葱”式结构层层递进。从1942年出生时的关中农家土炕,到1982年陈忠实第一次产生精神“剥离”意识,开始在文化心理和艺术境界上的深刻蝶变;从1993年《白鹿原》出版时的忐忑不安,到1997年《白鹿原》获得茅盾文学奖,再到2005年成立白鹿书院承继中华传统文化的脉络。每个节点都像一部微型纪录片,既呈现历史现场,又剖析人物心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收录了多组对比强烈的影像。
1942年,陈忠实出生在西安东郊的蒋村,一个典型的关中农家,画传中一张黑白照片记录下他出生时的农家土炕。
1965年,青年陈忠实穿着打补丁的粗布褂子在公社劳动,照片里的他皮肤黝黑,双手布满老茧,眼神中却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正是这段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的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农民的艰辛与坚韧,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
1988年4月1日,陈忠实在草稿本上写下《白鹿原》的第一行字,画传中收录了他当时写作的手稿,字迹略显潦草,却透着一股坚定的力量。窗外寒风呼啸,屋内一盏孤灯相伴,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个宏大的文学世界正在他的笔下缓缓展开。
1997年12月,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茅盾文学奖揭晓,《白鹿原》获奖。画传中展示了《白鹿原》的获奖证书,也讲述了这部作品在陈忠实心中的地位和价值,陈忠实后来说:“回首往事我唯一值得告慰的就是:在我人生精力最好、思维最敏捷、最活跃的阶段,完成了一部思考我们民族近代以来历史和命运的作品。”
这26个节点,如同26颗珍珠,被作者用细腻的笔触串联起来,构成一幅完整而生动的陈忠实人生画卷。每个节点不仅有珍贵的影像和手迹作为佐证,更有邢小利深入的解读和分析,让读者能够穿越时空,真切地感受一位作家、一代知识分子在时代巨变中的精神突围。
作为陈忠实研究的权威学者,邢小利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文学洞察力,从海量素材中精准截取了26个决定性瞬间,每一个瞬间,邢小利都力图将其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与细微的个人情感交织点上进行解读。书中讲述的诸多陈忠实在创作关键期的内心挣扎、艺术抉择与人生哲思,极大地增强了传记的厚度和深度,这正是立传的价值所在——它提供的不是远观的想象,而是无限接近真实的、有温度、有深度的生命解读。
阅读陈忠实,就像阅读一段凝练的民族心灵史。《陈忠实画传》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陈忠实的传记,它是一把钥匙,开启通往一个时代、一种精神、一部经典的大门;它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文学与人生。通过邢小利深情的笔触和那些定格历史的画面,陈忠实那句“文学依然神圣”的箴言,再次回响,提醒我们在这个纷繁复杂的时代,不应忘记那些支撑人类精神世界的永恒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