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南京日报

做好“小”零件 成就“大”制造

日期:09-26
字号:
版面:第A06版:评论       上一篇    下一篇

  □ 裴桐

  近日,本报报道了南京海川电子有限公司的故事。该公司深耕“车规级”敏感保护元件这一细分领域15年,销量跃居全国第一。从寂寂无名到销量冠军,海川电子的成长壮大,为“小与大”的辩证法写下生动注脚。

  敏感保护元件在物理尺度上很小,最小的还没有小拇指指甲盖大;作为国内头部企业的海川电子,去年产量也尚未突破1亿个。但这小小的元件,却关乎行车安全、产业链韧性乃至国家在高端制造领域的话语权,其承载的分量很“大”。海川电子的实践证明:对“小”事的极致专注,恰恰是成就“大”突破的关键。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海川电子总经理常江,在创业之初便选择了一条“窄路”:他放弃安稳,毅然“下海”,遇到资金问题时甚至把房子卖掉,一家人租房生活,只为了研制出一片更好的“车规级”元件。这种选择,与“玻璃大王”曹德旺“一生只做一片玻璃”的誓言,华为任正非强调“力出一孔”的“针尖战略”相通。他们的成功,都在于把一件“小”事做精做专,从而实现高价值的“单点破局”。

  一个企业在“小”领域的坚守,其价值会通过产业链产生“大”的协同效应。海川电子的成功,不仅在于自身成为行业“销冠”,更在于它打破欧美企业的垄断,为国内车企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国产化方案,增强了整个汽车产业链的韧性与安全。越是宏大的东西,越需要具体的落点。中国制造要强筋壮骨、由“大”转“强”,正依赖于一个又一个“海川电子”的崛起。当更多“专精特新”企业把敏感保护元件、绝缘材料等“小”物件做到世界级水平,才能稳稳托举起大国重器的腾飞,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基。

  坚持做好一件“小”事,其实并不简单。其困难之处,就在于需要一场对抗短期诱惑的“长期主义”修行。无论是攻克“卡脖子”难题,还是铸就核心竞争力,都没有捷径可言。这要求企业摒弃资本催熟与营销炒作的浮躁心态,将资源聚焦于研发,沉下心来创新,以甘坐冷板凳的定力和“十五年如一日”的坚持,把最擅长的事做到极致。

  海川电子的故事,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成功样本,更是“中国制造”由大转强时代叙事的一个生动缩影。这条“窄路”的尽头,连接着产业升级的广阔蓝海。让更多“小”企业茁壮成长、投身于“大”事业,需要整个社会的鼓励与支持。令人欣喜的是,在南京这片创新的热土上,“做好每件小事”已沉淀为一种坚定务实、久久为功的城市精神。从梯度培育、创新赋能的政策体系,到金融支持、精准服务的务实举措;从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到日益壮大的“耐心资本”……南京正着力营造一种鼓励“做难而正确的事”的氛围,一个庇护创新、宽容失败、激励“专精特新”成长的雨林生态正在形成。

  一钉一铆,关乎全局;一念一行,定义未来。我们期待更多“小”企业绽放“大”光彩,共同点亮中国制造波澜壮阔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