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亲历者口述史】
【人物小传】钟国楚,1912年生,1938年2月任新四军第二支队第三团政治处主任,第三团东进至江南后在江宁、溧水、高淳和当涂、芜湖之间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96年4月在南京逝世。
1938年3月,新四军军部将闽西南游击队改为新四军第二支队,同时令我们兼程前进,向安徽岩寺军部集中。4月18日,我们到达岩寺附近的泾县、太平。而后,我们启程向苏南进军。
1938年六七月间,我们三团经高淳、石臼湖、丹阳湖抵苏南的江、当、溧地区(即横山地区)。团部带一个营以江宁和当涂的小丹阳地区为中心活动,我带一个营在江宁的谢村、溧水的石湫坝、明觉寺和当涂的博望一带,还有一个营在大官圩。二支队的四团则部署在江(宁)、溧(水)、句(容)的赤山地区。我们两个团像把大钳子,紧紧地钳住了南京的南大门,在金陵城下打鬼子,除汉奸,宣传抗日救亡,建立统一战线,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
三团进入江当溧地区的首次战斗,是袭击江宁禄口镇邻近的令桥日军新建据点。当我们的一个侦察排进入禄口时,发现有七八个鬼子正在街上,便将他们全部打死。我们的奔袭行动被日军觉察,镇里日军的一个中队,凭借装备优势负隅顽抗,秣陵关的敌人也来援助禄口日军,我们只消灭了禄口敌军的一部分,而未能全歼。后来,我们又以小部队多次袭击敌人。
1941年4月,第二支队改编为第六师第十六旅。我团改编为第十六旅第四十六团,我任政委。当年11月25日,日寇经长期策划后,先对溧水县马占寺地区活动的我四十六团实施攻击。这是敌人声东击西,借以隐蔽其合击我驻塘马地区党政军首脑机关的企图。
时隔三天,11月28日清晨,塘马战斗发生了。日军调集3000余人,奔袭合击溧阳塘马地区的十六旅旅部和苏皖区党委机关。四十八团二营和旅直属队奋力抗击,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旅首长罗忠毅、廖海涛奋不顾身,亲自参战,终因弹尽力竭,和270位指战员在浴血奋战中光荣牺牲。
1942年4月,我任第十六旅旅长。次年10月,为粉碎日伪对我根据地的“蚕食”,旅政委江渭清同志和我率四十六团和旅部特务营,发动溧高战役,攻克新桥、漆桥等日伪据点,缴获长短枪150余支,轻机枪3挺,恢复了溧高根据地。
苏南抗战,不仅牵制了日伪大本营南京的兵力,而且对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参考资料:《南京地区抗战亲历者说》)
志愿者说
渡江胜利纪念馆志愿者周梓芊——
红色故事传薪火
青春接力续丹心
八十余载光阴流转,回看那段山河破碎、烽火连天的岁月,中华民族正深陷苦难的泥沼,在侵略者的铁蹄下艰难抗争。彼时,众多像钟国楚这样心怀家国的革命军人,在烽火岁月里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行动,为民族存亡奋勇抗争。革命英雄们的故事满是岁月沉淀的重量——是硝烟中守望家国的赤诚,是绝境里不曾熄灭的信仰,是民族不屈的呐喊,是世界正义的凯歌。
我们带着革命先辈的故事走进社区的活动室、学校的课堂、博物馆的展厅,把往昔峥嵘岁月讲述给孩子们听。作为一名文学院的学生,在与这些红色故事相伴的日子里,我愈发感受到这些文字所蕴藏的磅礴力量。当孩子们一笔一画地写下真挚的感想,一字一句地念出有力的誓言,我意识到,红色精神的传承是一场掷地有声的对话、一次永无止境的接力。
“青山无言,永怀碧血。日月行天,以鉴丹心。”英雄从未远去,他们的精神永远照亮前路。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热血与信念的灯火,需由你我添芯续燃。唯有将这份精神镌刻于心,让赤诚与坚守融入每一步前行——在学习中追求卓越,在生活中坚守初心,在时代的浪潮中勇担使命,方能不负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和平,让英雄的故事在岁月长河中永远回响,让红色的薪火代代相传。
本组整理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祝东秀 通讯员 张湛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