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搭桥、科技破题,来安答好县域创新“加分题”
日期:09-25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陈燕飞 通讯员 聂飞 吕华
日前,在安徽省金元素复合材料有限公司车间内,一块厚度指标刷新国内纪录的核电安注箱复合材料板成功下线,一举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技术空白。“安注箱是核电站应对失水事故的‘第一道被动安全屏障’,对材料强度要求极高,从接到任务到顺利交付,我们仅用不到半年就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安徽金元素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王军的言语间满是自豪。
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金元素复合材料近年来每年研发投入超800万元,组建起一支30人左右的高端研发团队,凭借对科技创新的执着深耕,在细分领域成功打破国外垄断,在市场站稳脚跟。在滁州市来安县,这样的“专精特新”企业并非个例,截至目前,该县已集聚115家各级各类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其中包括8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2家国家级重点“小巨人”企业、6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更有2家企业荣登“省级冠军企业”榜单,成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从南京市区的东南大学到来安经济开发区,这一小时车程我跑了4年,闭着眼睛都能摸清路线。”来安县“科技副总”张友法笑着说道。4年来,他穿梭在高校与企业之间,精准对接高校最新技术与企业产线、设备需求,大幅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即将量产的3A玻璃产品,不仅强度高、透光率高,还具备耐刮划、防油污的优势,可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汽车电子等高端显示场景,仅这一项技术转化,就能为立光电子新增3亿多元产值。”
在来安,像张友法这样的“科技副总”还有41名,他们先后为当地企业解决技术难题35项,助力2家企业成功获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企业成长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6家企业晋级为高新技术企业。不仅如此,来安县还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桥梁,推动金禾实业、优耐德管业等企业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签订20项产学研合作协议,捷泰新能源的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更在安徽省2024年度绩效评估中获评“优秀”等次,成为滁州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基地。如今,来安县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增至180家,总数位列滁州市第三位,高校智力资源与企业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让科技创新的“种子”在此落地结果。
人才要引得进,更要留得住、用得好。近年来,来安县将科技人才视作支撑产业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构建起覆盖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的政策体系。在政策保障层面,县里印发包含18条举措的人才专项政策,设立“以才引才”等10项特色条款,同时推广“金凤凰”“银凤凰”等金融产品,出台“人才贷”实施办法。截至目前,已累计为28家高层次人才企业授信近3亿元,为12家企业提供4400万元融资担保,并通过“一对一”入企政策辅导确保各项政策精准落地。
在人才引进与培育上,来安县连续举办四届“星耀来安·人才科技节”,累计吸引400余名国内外专家学者参与活动,评选培育32支优秀团队、4名优秀个人,为企业争取上级资助1420万元。在人才助力下,当地企业新增授权发明专利63件、发表SCI论文20篇,新增产值约2.4亿元,累计认定高层次人才1298名。
为让人才能够安心发展,来安县推进省级人才分类认定工作,成功推荐171人通过省级高层次人才认定。今年以来,已累计兑现生活、租房补贴等人才奖补207.73万元,更在滁州市率先设立规模达1亿元的人才发展专项基金。此外,该县持续加大高端人才与平台引进力度,新引进高层次人才83名,签约院士工作站2家,新获批2家省级博士后工作站、2家市级博士创新工作站,构筑起“爱才、敬才、留才”的良好生态圈,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